close

原先以大鍵琴為主奏樂器的《郭德堡變奏曲》,其目的是要以音樂治療失眠,曲名「郭德堡」,同時也是為巴赫的學生郭德堡而作。郭德堡在18世紀後期擔 任薩克森尼(Saxony)宮廷樂師,當時俄羅斯派駐薩克森尼的大使為凱瑟琳伯爵(Hermann Karl von Kaiserling),凱瑟琳本身精神狀態不太穩定,時常會有失眠情形,而郭德堡便時常徹夜不休彈大鍵琴以幫助凱瑟琳入睡。

  凱瑟琳伯爵有一回前往巴赫服務的萊比錫,在聽到巴赫的音樂之後,便委託他譜寫幾首鍵盤音樂,巴赫隨而以極短的時間,在1742年完成 了這首龐大的變奏曲,掛名「郭德堡」,正是要求郭德堡能多為凱瑟琳彈這首曲子。而伯爵本人真的也百聽不膩,在輾轉難眠的深夜中,總是會請郭德堡為他彈上一 段變奏曲。


  雖稱為「變奏曲」,但《郭德堡變奏曲》卻不同於海頓、莫札特、貝多芬所相承各組變奏依主題進行旋律變化的形式,這整套樂曲以一個下行 的低音音形為架構,每一段變奏皆以不同方式重構這組原始音形,因此,嚴格說來,這是一首龐大的巴沙加利亞舞曲(Passacaglia)或夏康舞曲 (Chaconne)。全曲共有三十段變奏,加上首尾的旋律「曲調」(Aria),共三十二段音樂,其中賴以開頭與結尾的「曲調」,早在15年前巴赫在一 份寫給第二任妻子的音樂筆記「瑪達蓮娜小曲集」中就曾出現過。


  巴赫對這三十段的變奏中進行了精細的發展設計,其中每三段變奏就有一段卡農,而每段卡農的音程又各差一度。舉例而言,在第三段變奏中 兩個聲部都從同一音開始,是為「同度卡農」,到了第六段變奏,第二聲部開始之音較第一部高出兩度,為「二度卡農」,尋此規例,三十段變奏中的最後一段卡 農,便是「九度卡農」。(文/陳良璣)



我則欣賞顧爾德(Glenn Gould)的鋼琴版
今天介紹電吉他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daneyl 的頭像
    chendaneyl

    冒牌自然老師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