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生 長大做什麼?

跳級升學 楊柏因開路 于如岡、楊金龍、單中傑跟著來 如今皆從事教職、學術研究

【2005-03-19/民生報/A3版/今日話題】
記者林麗雪/報導
 
相對美國彈性多元的資優教育,台灣起步晚,且制度僵化,遲至民國74年左右,當年數理資優生楊柏因是首位爭取到跳級升學資格,隨後于如岡、楊金龍、單中傑也循此發展,10~20年後,這4人分別在國內外大學擔任教授,從事學術研究。

而他們的進路,也成國內後續數理資優生的主要途徑之一,例如建中81年畢業的318班資優學生,目前全都在歐美重量級大學進修博士學位。

台灣資優教育遲到民國60年代才開始進行,從國小漸進推行到高中,領域包含數理、音樂、美術及舞蹈等項目,其中以數理資優生發展最受到注目。

但直到民國70年初,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楊維哲就讀北市和平國中的兒子楊柏因,經鑑定數理程度早已超過台大數理學門學生,而社會輿論認為強留他在國中就學,無異浪費年輕天才的時光。

當年國內還未訂定資優生越級就學的鑑定辦法,在前教育部長朱匯森同意下,楊柏因國二跳讀師大附中,高二又跳級台大物理系,22歲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目前擔任淡江大學數學系教授。

楊柏因談及首開數理資優生跳級升學先例,曾在訪談中提及:「自己在求學過程中,屬於在社會行為適應和與同學相處困難的人,且因體能不如同班同學,而感到挫 折。」楊柏因專注組合學、密碼學研究,少有社交活動,而在民國70年代扮演尋找台灣頂尖數理資優的楊維哲10餘年來少談資優教育,他常說到小孩正常快樂成 長最重要。

除了楊柏因外,當時台南一中學生于如岡、武陵高中楊金龍、建中單中傑,陸續成為國人期待「新星」,于如岡目前是美國普渡大學教授、楊金龍為台灣清華大學教學,單中傑則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建中教務主任曾政清長期追蹤建中數理資優班學生進路發展,他認為,事實上,直到1980年代末期、1991起,我國派國家選手參加國際科展、數理奧林匹亞 競賽,至今數理奧林匹亞獲得212面獎牌,像單中傑就是其中之一,現在早期得獎學生多在歐美重量級大學讀博士或博士後研究,未來發展潛力,值得期待。

國內多數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無異,須參加升學考試,才能繼續升學,台灣師大特教中心主任郭靜芝曾經研究國內跳級資優生、女性資優生發展情況,她說,在 女性資優生部分,只約2成留在外國發展,其中又以數理資優生最多,而語文、舞蹈、美術及音樂等資優生,超過8成從事與自己專長的教育工作。

而從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台中一中、南一中、南女、台中 女中及高雄中學等校數理資優班畢業生的進路來看,絕大多數的學生升學台大、清大及交通等知名國立大學熱門學系,頂尖學生往往讀台大醫學系、台大電機系,不 過,台北市特教中心主任、建中教師劉貞宜分析,近幾年不少建中資優學生選擇基礎學科,棄醫學、電機,讀物理、數學,顯示新世代資優生對進路自有定見,不受 社會價值觀影響。
【2005-03-19/民生報/A3版/今日話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