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汪治平(演講人)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李健成(文字整理)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張貼日期:2005/6/8

圖說:中研院發展中的電子加速器。

雷射的應用相當廣泛,簡報用的雷射筆、印表機的寫入裝置、美容除斑用的紅寶石雷射、矯正近視的準分子雷射、甚至高能雷射武器等等都是。但什麼是「超快雷射」?什麼又是「超強電磁場」?這和我們的現在及未來有什麼重要關係呢?

雷射起源於原子的發光

雷射是光學原理的一種應用,但是究竟要怎麼樣才能從普通的光線變成雷射?這就得先了解原子發光的原理。一個原子從高能階降到低能階時,會放出一個光子,叫做自發放光。原子在高能階時受到一個光子的撞擊,就會受激而放出另外一個相同的光子,變成兩個光子,叫做受激放光。如果受激放光的過程持續產生,則所發出來的光子便會越來越多。只要我們把高能階的原子數量控制在高於低能階的原子數量,那麼受激放光的過程就會持續產生,這種控制原子受激放光的裝置我們稱它為「光放大器」。

我們也知道,光線發射出去時是以光速朝各個方向前進的,為了讓產生的光線能夠被收集起來並持續放大加以利用,則必須利用叫做「共振腔」的設備,把由光放大器所產生的光線用反射鏡局限在一個特定的範圍內,讓光線可以來回反射,且由於光放大器所產生的光子是相同的,所以行進的方向也會相當一致。透過共振腔的作用,能讓光線行進的方向完全相同,也就是說擁有跟共振腔相同方向的光線才會被放大,其餘不同方向的光線都不會放大,這是產生雷射的首要條件。


同相相加的光線會在加強性干涉的部分增強其能量而形成脈衝,若是亂相相加則只會產生一般的連續波。

雷射的原理:透過光放大器並利用反射鏡讓光線反覆反射後,就可以產生雷射。



共振腔還有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限制雷射的頻率。光線要在共振腔產生共振必須符合 L = nλ/2 的關係(L 是共振腔長度,λ 是波長,n 是固定倍數),所以並非所有頻率的光線都可以在共振腔中產生共振,而是只有符合這規則的才會產生共振。不過,共振腔的長度(L)可以長達數公尺,而光的波長(λ)卻是以微米為單位,這兩者之間相差了 100 萬倍,也就是說符合條件的 n 範圍相當大,而非只有單一頻率。可以同時發出這麼多頻率的光,就給了我們建造脈衝雷射的條件。

飛秒雷射脈衝的產生

單一頻率的雷射持續性的發光,其振幅不隨時間改變。但如何製造出雷射脈衝呢?把兩個相位相同、頻率不同的波相加,就會產生所謂的拍頻,加強性干涉的部分就會大幅增強,相消性干涉的部分則會互相抵銷。愈多條相位相同、頻率不同的波相加時,產生的拍頻也就愈短,尖峰的強度也愈大。

但是,若把不同相位的光線彼此相加,則不會有這樣的效果,而只會產生一個帶有擾動的連續波。我們每天看到的太陽光,正是各種頻率、相位的光線任意混合相加的結果。

在談飛秒脈衝之前,先要了解何謂飛秒(femto second, fs)。1 飛秒等於 10-15 秒,若換算成比較容易理解的時間概念,1 秒跟 1 飛秒的比例大約相當於 3 千萬年跟 1 秒的比例,也因此飛秒雷射又被稱為超快雷射。

要讓雷射產生如此短的脈衝,必須同時符合諸多條件。首先,雷射放大器本身要擁有寬頻的雷射介質,這樣它才有辦法放大各種頻率符合前述公式的雷射。目前最新的雷射介質是一種叫做「摻鈦藍寶石晶體」的材料,這是在 1988 年才由美國軍方解密的材料。由於這個晶體可容納的頻寬相當廣泛,在 1.5 公尺長的共振腔中大約可以放大 100 萬個等間隔頻率的光線,如果這些光線能有相同的相位,干涉效果可以把光波加強成 100 萬倍的強度,而脈衝的長度則縮小了 100 萬倍。

其次,要有脈衝壓縮機制。雷射光線在聚焦的過程中,由於光學克爾效應的關係,高強度的光線會更加地增強其效果,但其他低強度的部分則會被額外裝置的光圈所阻擋,喪失其效用。在這樣的裝置之下,雷射的高強度部分被放大得比較多,會越來越強,自然就能產生高強度短脈衝的雷射光。

最後,要具有腔內色散補償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在介質中不同波長的光線速度並不相同,折射率也不同,透過三稜鏡折射出來的七彩光線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光線通過介質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折射,但要產生飛秒脈衝,卻不允許這些光線各自為政、各走各的路,所以要把這些不同波長的光線經由稜鏡的作用補償它們的光程差,才能達到所需的加強性干涉的效果。

中研院研發飛秒雷射

不過,以上面過程所製造出來的飛秒雷射功率並不夠強大,必須再經過放大,才能產生足夠威力的飛秒雷射。

要放大飛秒雷射,最基本的條件自然也得有寬頻雷射介質、色散補償等技術,且在放大功率時還得防止非線性效應的產生。防止的方法是採用線性變頻放大的技術,也就是先把原本產生的飛秒雷射,透過延展器把脈衝拉長為 4,000 倍後,再利用放大器放大到放大器所能承受的飽和程度,最後再把脈衝壓縮 4,000 倍,就可以讓飛秒雷射的功率提高,而不損壞放大器。

目前中央研究院自行研發的飛秒雷射功率高達 10 兆瓦,它的前端是 25 飛秒的振盪器,接著的再生放大器可以放大 200 萬倍,二級放大器與三級放大器則可以把原本產生的雷射功率放大 20 億倍。這樣的雷射光束聚焦之後,可以局限在 4 ~ 8 微米的範圍內。

不過,這些數字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呢?當中研院的飛秒雷射主脈衝聚焦之後,瞬間產生的功率相當於 1,000 個核能電廠的總和,照度則等於正午陽光的 4 × 1020 倍,磁場則等於地球表面磁場的 10 億倍,電場則是等於氫原子內部電場的 30 倍,光壓則是太陽中心壓力的十分之一。若是照射到固體的表面,則會產生如同太陽中心的 1,000 萬度高溫,更會對電子造成 3 × 1023 G 的重力加速度。這些都是在實驗室裡前所未有的極端情況,產生和控制這些極端情況,使我們得以把物理研究的前沿大幅推進。



中研院自行研發的10兆瓦飛秒雷射



要產生飛秒雷射,必須利用「腔內色散補償」技術,透過稜鏡折射,補償不同波長的
光線所經過的光程差。



強場物理

既然飛秒雷射擁有如此龐大的瞬間功率,它又可以應用在那些研究領域呢?一個最簡單的應用是高解析度的X光攝影。當使用一個兆瓦級的雷射照射一個金屬表面時,由於雷射的超強電場會加速電子,這些電子撞擊到周遭的原子之後便會產生X光。傳統的X光攝影由於電子束無法聚焦到很小的程度,因此解析度只能達到毫米尺度,而利用雷射聚焦產生的X光束就可以產生微米尺度的解析度,對於拍攝微小的結構,包括初期的腫瘤等,有更好的效果。

美國的國家實驗室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在 2000 年時,利用雷射所產生的 50 萬大氣壓力的強大光壓,把氘氣擠壓成為金屬狀態,傳統的加壓技術無法達到這個程度,但現在利用強場雷射卻可以輕易地達成。

此外,雷射所推動的高速電子流可以產生極為強大的環形磁場,比目前能製造出來最強磁場的超導磁鐵的磁場高出數千倍,若繼續加強電場,則可以在真空中產生正負電子對,透過干涉儀觀察極化的真空狀態,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

如果讓兆瓦級的雷射和高速電子束迎面撞擊,由於這時雷射會以為高速前進的電子束是一面高速前進的鏡子,在都卜勒效應的作用下,1.5 GeV 的電子會產生 30 MeV 的伽瑪射線。這樣的伽瑪射線具有可調頻率且同方向前進的特性,可以觸發核反應、製作同位素,甚至用來研究元素形成的途徑。

X光雷射的研究與應用

傳統的雷射範圍從紅外光延伸到紫外光,當使重原子游離很多個電子之後就會產生類氖離子,其能階非常大,足以用來產生X光雷射。高能量的飛秒雷射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原子多重游離,是激發X光雷射的利器。X光雷射可以讓晶片的製造達到更細密的結構。另外,擁有狹窄頻譜、高效率、高解析度的X光雷射也可以應用在顯微鏡上,大幅提高解析率。而且,也可以利用X光雷射開發光電子能譜顯微技術,讓我們觀測到瞬間結構與化學反應。



利用兆瓦級雷射發展的高解析X光,連老鼠的細小骨骼都可以拍攝得相當清晰。



雷射電子加速器

傳統的電子加速器相當巨大而且昂貴,例如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的環形加速器,其周長即達 27 公里的規模。

為何需要如此巨大的身材呢?因為傳統電子加速器的材料崩潰極限是 108 V/m,為了要得到強大的加速電場又不讓材料崩潰,加速距離必須很長。目前大型加速器建造和維護的費用似已達到社會願意負擔的極限,然而科學的持續發展有賴於更高能量的加速器,因為加速器的能量越高,才能夠探索越微小的範圍,研究物質更基本的結構和交互作用。目前正在積極發展的「雷射電子加速器」,目的就是為了大幅縮短加速距離。

飛秒雷射所產生的電場相當驚人,如果把 10 兆瓦的雷射聚焦到 10 微米的光點時,產生的電場可以高達 1013 V/m,遠遠超過傳統加速器 108 V/m的極限,等於把 1 公里的加速器產生的效果縮小到 1 公分的範圍來運作。目前發展的方向之一是「雷射尾波電子加速器」,它是利用高功率的雷射穿過電漿導波管,電子會因劇烈的振盪而產生一個電漿尾波(如同一艘船高速通過一片海域所引起的波浪),這時候位置剛好的電子就可以順著電漿尾波高速前進,這樣等於 1 公里的傳統加速器只要 1 公尺的電子加速器即可達成相同的效果。

目前,科學家更在實驗室中利用這種強大的電場,進行反物質的產生和黑洞輻射的研究,相較於微弱且不可控制的天文觀測,這方面的實驗若可以成功,不管是在物理學還是天文學,都會是一大進展。



X光雷射的發展對於醫學或是化學、電子業等領域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傳統加速器為了避免強大電場造成崩潰,必須建得相當巨大,因此造價高昂



電子加速器的運作原理以及中研院發展中的電子加速器

雷射導引閃電減低災害

除了實驗室中所進行的高深研究之外,我們還可以透過雷射來導引閃電,減低災害。若我們把雷射投射到空中,由於聚焦跟散焦之間達到平衡時會形成一個導波管,導波管中的電漿就可以讓雲層中的電荷順流而下,消弭可能的雷擊損害。


在無法裝置傳統避雷針的場所利用雷射導引閃電,可以避免任意落雷造成的災害。



雷射與未來能源

近來國際原油價格上揚,以現有的各種能源來估算,大約在百年之內就會遭遇到能源短缺的危機,這對整個人類文明的進展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就算化石原料不短缺,燃燒大量的化石原料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或其他環境污染問題,也讓我們有所顧忌。目前比較看好的太陽能電池發電效率可以達到 20%,但臺灣若要依靠太陽能發電來滿足需求,必須把全臺灣四分之一的面積覆蓋上太陽能電池,不但土地的取得非常困難,如何維護這麼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更是難以想像。因此,利用核融合反應來產生所需的能源,似乎是一個最有效、最清潔的方式。

既然如此,為何核融合發電目前還不能發展出來呢?雖然核融合所需的原料——氘元素,可以從海水中取得而完全不虞匱乏,但是核融合需要在高密度的條件下,以很大的動能產生反應。傳統的方式是以高溫取得動能,並利用長時間的多次碰撞彌補密度的不足。這個方法有一些困難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反應時產生的大量輻射損失,另外是如何把溫度這麼高的粒子長時間局限在特定範圍。

若是用雷射控制核融合發電,則有許多優點。其一,可以利用加速的效果取得動能。另外,可以用雷射造成的強大光壓壓縮燃料,而燃料的密度提高後,也就可以加快反應。最後,就是利用慣性來達到局限粒子的效果,讓粒子還沒觸及到反應爐屏障之前就作用完畢。

不過,目前這些研究都還在進行中,還沒有辦法達到實際應用的階段。科學家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有效地壓縮燃料和點燃反應,在這些問題上高能量雷射能夠提供最好的前景。另外則是如何讓發出的能量直接轉換成電能而不是熱能,有些核反應只產生帶電粒子,但是所需要的反應條件更為艱難。

從基本原理看來,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只要繼續發展雷射技術,取得對於帶電粒子的集體控制權,以核融合產生能源一定可以達成,人類持續發展所遇到的困境也會得以突破。

相關附件:《科學發展》2005年6月,390期,60~65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