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國高中生的職涯輔導 Career雜誌總編輯臧聲遠
少年維特的煩惱
• 生涯價值觀多元化,個人才華也得到多元化開發→以美學設計為例
• 大學文憑價值驟降→是否該走技職體系,成為技職達人
• 台灣經濟走下坡,提早面臨理想與現實的拔河→以警校報考熱與高中文組萎縮為例→不敢作夢的平庸一代
• 知識經濟時代,產業消長淘汰速度加快→對前途有高度不確定感
• 受到過度保護,獨立性降低,在生涯規劃上很倚賴父母師長,但上一代經驗已無法做為參考→南部學校的「三師迷思」
• 失去自信的一代:中國崛起的威脅+「草莓族」等社會負面印象→抗壓性‧情緒管理‧人際互動‧自我紀律‧成就動機‧獨立性確實較低
大學文憑價值驟降(1)
大學文憑價值驟降(2)
大學文憑價值驟降(3)
• 大學程度失業率,去年正式超過高中職生
• 人才市場M型化:either 碩士or 高中職生→高階與低階人才不足,大學學歷的中間人才,薪資與失業率超過低階基層人力
• 去年大學社會新鮮人,畢業季半年後仍有40%未找到工作
• 大學浮濫化,「一種文憑,十種程度」→名校主義抬頭
• 人才是「質」的缺口,而非純粹「量」供過於求
大學vs 技職(1)
• 大學等級:(台成清交政)>(四中+台北大+台科北科)>(老牌私立大學+元智+師大體系)>新興國立大學>(新興科大+技術學院/管理學院)
• 特殊領域各有其名校,如餐飲的高雄餐旅學院‧設計的實踐大學‧外語的文藻外語學院‧法律會計的東吳大學
• 高職生超過九成走升學道路,各高職也紛紛增設普通高中部,使得高中職生成為就業市場稀少族群,許多低階工作即使薪資不差也找不到人做
大學vs 技職(2)
• 高職優點1︰同樣讀科大或技術學院,高職出身者的實作能力,比普通高中出身者強。後者往往理論與實作能力都不行
• 高職優點2︰在餐飲.美工.汽車修護等領域,高職的競爭力不輸給大學生→以開平高中與復興商工為例
• 高職缺點1︰科別選擇少
• 高職缺點2︰工作不難找,但只能做基層職務,可取代性高,30 歲將面臨職涯瓶頸與危機→KTV為例
大學vs 技職(3)
• 兩種學習:從書本學(理論派)與從做中學(實作派)
• 別以為孩子功課不好,不如到科大或技術學院去學技術→技職體系走向「普通大學化」,畫虎不成反類犬,理論與實作兩頭落空
• 在高職基層人力短缺下,若讀後段班的科大與技術學院,到頭來還是得回頭從事高職生的工作→隱瞞學歷應徵工作現象
大學vs 技職(4)
• 不見得有高學歷,但有堅強實作能力的技術達人,在兩岸都日益吃香
• 技職體系學生實作能力的退化,成為政府與企業都頭痛的問題。要成為技術達人,無法靠學校教育→專業實習與職訓中心→以皇將科技為例
三條生涯路徑
• (1)從事高深專業工作:有傑出的課業表現,立志讀到名校取得碩士學位,取得各種專業證照→教改的諷刺
• (2)從事服務性質的工作(如業務人員.門市銷售.客服人員等):學歷與學校不重要,看的是外型、氣質談吐、溝通表達力、情緒管理、同理心、人際關係EQ
• (3)成為技術達人∕手藝達人:除了讀技職體系,更要緊的是從實習與創作中學習
外在世界的改變
• 提早建立危機意識,不從小力爭上游,就會沉淪到下流社會,平凡的中產階級萎縮消失
• 企業用人兩極化︰儲備幹部VS 派遣員工,命運有雲壤之別
• 青年失業居高不下→新遊民流浪族出現
• decent work萎縮→工作機會的「質」在惡化,部分工作薪資甚至趨向外勞化→從窮忙族與burnout症候群談起
• 產業生命週期縮短淘汰加快,在校所學快速「折舊」,必須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才能生存
• 職業壽命縮短,35歲拉警報
• 台灣經濟轉型失敗與產業結構的傾斜
• 中國崛起對台灣的衝擊與機會
• 「科技業一枝獨秀」的時代結束,台灣產業結構逐漸回復多元化,文法商的未來會比現在好
• 美學經濟與感性消費時代,有設計與創作力的人才前景看好
• 冷熱門領域變化劇烈,眼前熱門可能轉眼
• 變冷門(如生命科學),眼前冷門可能轉眼變熱門(如中文、農業、核工),對未來不要太早預設立場
台灣新世代問題(1)
• 獨立性低:如何因應國際化開疆闢地
• 晚熟與拒絕成熟:單身寄生族&延畢族
• 人生方向感迷航:生涯探索要趁早
• 企圖心/成就動機低→快樂主義
• 對競爭的排斥:從獨生子女&花旗銀行MA談起
• 程度兩極化
• 認真的崩潰:得來容易的文憑
• 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差
台灣新世代問題(2)
• 人際互動問題多→M世代現象
• 水平關係:自我中心主義,同理心(共感性)不足→服務業要求「將心比心」
• 垂直關係:只能讚美無法忍受責備,待人處世成熟度低,在應對進退上,習於平輩關係,不知如何應付尊卑關係
• 強烈不容侵犯的權利意識→愛計較是貧窮的開始
• 抗壓性(AQ)低:職場快閃族 (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
• 不是國中變壞,是大學開始變壞
後段班年輕人問題
• 自信心低落
• 對生命缺乏認真追求,對個人前途沒想法
• 學習態度散漫,學習意願低落,玩樂心重
• 自我要求低,自我紀律差
• 學藝不精,不堪用
前段班年輕人問題
• 挫折忍受度低→企業履歷自傳要求說明如何處理失敗經驗
• 競爭心強團隊精神差→大企業徵才採用case study
• 會讀書不會做人,從事研發無妨,從事「對人」的工作就很不利
• 天之驕子,柔軟度不足→「菜鳥期」眼高手低無法放下身段‧容易頂撞主管與客戶造成人際摩擦
‧缺乏人際手腕面對「奧客」
• 自我本位VS 組織忠誠→台大病
• 龜兔賽跑現象
新世代的人生功課(1)
• 勇敢做夢+執行力→人生企圖心
• 認識自我性格,探索自我能力優勢,培養自知之明
• 生活與知識範圍的擴大,平常多讀報章雜誌,培養資訊蒐集與解讀的能力
• 脫離父母保護,培養獨立性
• 從日常應對進退中,增進人際互動能力與成熟度
新世代的人生功課(2)
• 自律心:對自己壞一點
• 強化基礎知識,並培養跨領域能力和興趣
• 培養「自學力」,以及對學習的熱情
• 提高人文品味與美感
• 人生早期的挫折是好事
• 馴服自己的情感&情緒管理
• 謹記3Q Very Much :IQ+EQ+AQ
新世代的人生功課(3)
• 時間管理→提高人生效率
• Soft skill:尤其口語表達力,不論將來申請學校或在職場工作,都扮演極重要角色
• 多交朋友,參與課外活動→建立人脈,培養團隊精神與領導力
• 壯遊與視野的開闊
• 強化「中國學分」
自知之明的重要(1)
• 現在教育強調要多給小孩「讚美」,小孩做錯事也說「你好棒!」 表現很差也說「你好棒!」這種「謊話教育」培養下的小孩真的以為自己很棒,完全缺乏自知之明
• 長大後面臨外在環境的競爭,才發現自己沒哪麼棒,當謊話被戳破,他會陷入極度迷惘,不知如何自我定位
• 勿把「鼓勵」和「讚美」混淆了,「鼓勵」是要讓小孩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但是沒關係,你一定可以辦得到,you can do it。有時候責罵也是一種鼓勵,是期待你做得更好
• 盲目的讚美,只會讓小孩太早「自滿」,缺乏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的重要(2)
• 另一種流行的教育論調是:不要跟別人比,只要跟自己比就好了!但從生涯規劃來看,不但要比,而且要多跟別人比,才能對自己的資質有正確的認識,把自己擺在正確的位置;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很難超越別人、哪些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把人生精力集中發展優勢領域就對了。這是自我探索、自我瞭解的必經歷程
• 別人給你再多的生涯輔導,都比不上你的「自知之明」
能力培養(1)
• 全方位就業力:
1)學歷 2)專業能力
3)跨領域專業 4)證照
5)基礎能力與Soft Skill
6)社團經驗 7)實習與打工經驗
8)認識自我 9)自信與企圖心
10)性格特質 11)品味美感
12)人脈 13)情報力
能力培養(2)
• 從中學就要培養的溝通能力:
a)人際溝通與說服力 b)上台演講簡報能力
c)中文書寫能力 d)外語能力
• 從中學就要培養的團隊合作能力:
a)社團 b)課外活動
• 從中學就要培養的思考力:
a)邏輯思考力 b)創意思考力
c)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 d)企劃力
能力培養(3)
• 從中學就要培養的自我認識能力:
a)自我能力優勢 b)性格特質 c)興趣領域
• 從中學就要培養的品味美感能力:
a)課外書籍 b)人文藝術
• 從中學就要培養的應用技能:
a)電腦軟體運用能力
• 從中學就要培養的情報力:
a)多看財經新聞 b)擴大生活圈認識各種行業世界
c)中國知識
生涯輔導的挑戰
• 學校輔導老師除了心理輔導外,對於教育政策、財經政策與產業動態、就業市場、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職業訓練都要有所涉獵。家長也要對財經動態有所了解,以免給孩子錯誤的資訊→股市走在產業前端
• 給小孩的最重要觀念
a)產業生命週期短,不要追逐眼前熱門行業
b)人生成就與夢想成正比
c)興趣不等於自我優勢
d)在追求理想過程中,要懂得設停損點
e)要擴大生活圈與知識圈, 從職場競爭力培養來看,課外生活與課內生活同等重要
f)與其每樣能力都平均發展, 不如有一樣特別突出的能力
g)人生不是單選題,想好自己的second best與third best的選擇是什麼,並且做好
「狡兔三窟」的準備,而非將所有雞蛋放同一個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