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轉載自《科技報導》第153期
書評:精通科技論文(報告)寫作之捷徑 An English Style Approach for Chinese Technical Writers
方克濤評論
作者:柯泰德
出版:華香園出版社

學家與工程師必須經常投稿給國際性專業期刊,讓同業有機會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貢獻新的資料以促進學術領域的發展。在當代學術界,理工學者的專業成就也往往取決於研究報告是否常常刊登在重要的專業期刊:如教授需要出版一定數量研究報告才有機會升等,研究生也需要出版一些研究成果才能拿到學位。由於投給國際專業刊物的研究報告通常得使用英文,所以,撰寫英文科技論文的能力遂成為理工學者最重要的專業技能之一。 新出版的《精通科技論文(報告)寫作之捷徑》(修訂版;華香園出版社)一書的作者柯泰德先生(Ted Knoy)聲稱,該書旨在幫助國內理工學者學習修改英文論文,以改善表達方式,讓文章更自然順暢。然而,該書所提出的九個主要修辭原則中,有多處與「常識」或「正統英文科技寫作原則」相互矛盾。更糟的是,該書作者雖以英語為母語,但是書上的英文文章和作者「修正」的例句,卻屢屢出現極嚴重的文法及慣用法的錯誤,以致任何具有基本資格的外籍英文老師,一翻閱此書,立刻可發現錯誤。因此,從資深英文老師的立場來看,我個人甚為擔心該書會誤導讀者,讓讀者學了不標準的英文。 錯誤的英文 柯先生表示,此書所提出的是「簡單而直接的寫作途徑」(22頁)。他所謂的「簡單而直接」的英文,讀者可以從下列例句來了解。在下列四個例子中,請讀者嘗試選出比較「簡單而直接」的文句〔即(a)或(b)〕:


1.(a)We need to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one. (b)The proposed method requires to be demonstrated here to be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one.


2.(a)This article has attempted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 options availabl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returning home for the summer. (b)The different options availabl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returning home for the summer have been attempted to be identified in this article.


3.(a)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at the new design method is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structure. (b)The new design method is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s being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structure. 4.(a)Figures 1 and 2 indicate that the measured open-circuit potential can be expressed as a function of pH. (b)The measured open-circuit is demonstrated in Figures 1 and 2 to be capable of being expressed as a function of pH. 就連不是英文專家的人也可以看出,每一個例子中的文句(a)比文句(b)更「簡單而直接」。每一個文句(a)比相對的文句(b)較短、較自然並且較容易了解。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柯先生不贊同這點。上述文句都是柯先生在書上所提出的例子,而且他建議每一個文句(a)應該修改為相對的文句(b)。柯先生「修正」的文句不但不是「簡單而直接」的英文,反而是繁雜迂迴的英文。 如上所述不自然、難解的英文文句在該書俯拾皆是。而且柯先生「修正」英文文句時,常將正確的文句改成不順暢或文法有誤的英文。以下我們再舉幾個例子: 原來的文句:Compared with the optimum tuning frequency, the optimum absorber damping is less sensitive to the damping level of a system.(87頁) 作者的例句:The optimum absorber damping is indicated from a comparison with the optimum tuning frequency to be relatively less sensitive.(87頁) 說明:原來的文句是標準的英文。作者的例句則有一種很不自然的被動語態結構,而且已經完全失去原句的意思(根據作者的例句,我們根本看不出此句要比較的東西是甚麼)。 原來的文句:It is noted tha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people travel to other countries each year.(37頁) 作者的例句: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people notedly travel to other countries each year.(37頁) 說明:原來的文句沒有文法錯誤,但是動詞的時態應該改為現在完成式"has been noted"。作者例句中的"notedly"一詞是錯誤的;這詞的意思是「著名地」(副詞)而不是「指出」或「注意」(動詞)。由於這個錯誤,作者例句的意思非常不清楚。 作者的例句:…that is, if denitrification was proceeded with in a mixed culture of methanogens and denitrifiers.(106頁) 說明:此句的文法錯誤。"Proceed"是不及物動詞,因而根本沒有被動語態。 作者的例句:The enzyme production became increased by 60% when the strain was cultivated in this medium.(74頁) 說明:作者的例句中用"became increased"兩個動詞是文法的錯誤。此句中的"became"必須刪掉。 柯先生自己文章中的文句常常不知所云,沒有任何意思。試舉幾個例子:


When translating into English, many Chinese writers are often afraid of separating a sentence between the main clause and its supporting clause because he or she fears that by dividing the main idea into two sentences the reader may not see the connection in forming a complete idea.(174頁)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lmost completely 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 Again, directly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and placing it into an English form is not necessarily grammatically incorrect.(68頁) However, the Chinese technical writer should exte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using semicolons as a strategy for separating distinct or even corresponding ideas in one sentence, e,g., fact(or result); specifying domain or perhaps fact(or result); significance.(180頁)


科技論文修辭原則 上面我們談了許多書中的英文錯誤,但影響更大的是有關「修辭原則」的問題:該書建議的修辭原則大多數是不正確的。該書最主要的修辭原則中提到,撰寫英文科技研究報告時,作者應該把每一個文句最重要的主題、子句等放在句首,讓讀者容易領會文句的重點。但是,如果把這個原則視為實用原則,卻也易流於空泛,因為該書作者並沒有提出一種判準或方法讓我們決定那個名詞片語表示「文句最重要的主題」(在一個條件句中,表示「條件」的子句比較重要,還是表示「結果」的子句比較重要?顯然,兩個子句都很重要吧!)然而,在書上所舉的例句中,作者應用這個原則的方式往往與正統英文科技寫作最重要的修辭原則相牴觸。 一般說來,科技研究報告的每一個文句(除了段落開頭的文句之外),在提到新內容之前,應該先重複一些前一句(或前幾句)已經提過的內容(通常用名詞片語或代名詞)。如此可讓讀者容易了解該句的內容和前一句的內容有何關聯。這個原則,我稱之為「先舊的,然後新的」("Old before new")。它是撰寫連貫、流暢的科技論文最重要的修辭技巧之一。不但有很多英文科技寫作參考書建議撰寫科技研究報告的人應該多應用這個原則,就連一般英文修辭學參考書(如Strunk和White名著《The Elements of Style》)也建議,新的內容或需要強調的內容通常要放在英文文句的句尾。因此,我擔心該書的主要修辭原則會誤導讀者,因為該書作者所認為需要修改的一些文句,往往結構已很恰當,不宜再修改。 舉個例子來說。該書作者似乎認為下列文句的結構並不理想(這句原來是該書59頁第二個習題;我稍加修改):


(A)"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uted results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confirms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因為該書作者認為這句的重點是在最後面的名詞片語,所以他建議把句子改成


(B)"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is confirmed by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uted results and the data"。然而,我們不能任意決定某些詞是表達文句的重點,然後就把這些詞調到句首。我們必須考慮上下文的內容:如果前一兩句的主要內容是在討論這個模型的一些屬性,則把文句(A)改成文句(B)可能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前一兩句的內容在於討論報告撰寫人用模型算出來的推測是否符合實驗數據,則文句(A)不應修改,因為「舊的」內容(如"results"及"data")應該放在「新的」內容(如"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前面。無論如何,該書作者不應該表示文句(A)的結構需要修改,這會誤導讀者。 該書的第三個、第四個以及第五個修辭原則都以上述主要原則為基礎。這三個原則的主要內容是,一般在英文文句中表示時間、比較、位置、目的、理由、或條件的子句或片語都不應該放在句首,因為這些子句或片語通常不是文句「最重要的主題」。然而,如上所述,假如我們依照這幾個原則來撰寫科技論文,結果必然是出現若干文句違反「先舊的,然後新的」之基本原則。此外,該書作者的這幾個原則其主要意涵是,撰寫英文科技論文者最好不要將附屬子句或介系詞片語(如"If the above analysis is correct"、"When these conditions are satisfied"、"For this reason"等等)放在句首。這個建議非常不合理,因為不論英文或中文,一篇連貫流暢的文章難免會有附屬子句或介系詞片語出現在句首。 該書作者說(101頁、109頁),英美人士寫文章時通常不把表示「條件」或「理由」的片語或子句擺在句首,反而習慣先敘述「結果」,然後才敘述「條件」或「理由」。這個說法很荒謬:因為我們只要稍加參考任何英文書刊,馬上就可以找出許多反例。而且,科技寫作專家T. Huckin與L. Olin在其《Technical Writing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一書(415頁)也特別強調,科技論文寫作者在解釋邏輯關係或因果關係時,通常應該先敘述「原因」,然後才敘述「結果」。 該不該使用第一人稱複數代名詞? 柯先生認為,科技研究報告應該避免採第一人稱複數代名詞(即「我們」),因為這樣的寫法比較「客觀」。他認為,用「我們」這個代名詞會產生文章內容具有主觀、個人成見的味道。這個說法頗值得商榷。第一,使用「我們」這個代名詞來寫報告絕不會讓報告內容變得主觀或充斥個人成見;同樣地,避免使用「我們」來寫報告也絕不會因此增加報告內容的客觀性。第一人稱複數(即「我們」)其實是科技論文寫作的標準句法之一(很多英文理工科教科書的作者使用「我們」寫書)。第二,以「我們」當文句的主詞有時候可以幫助寫作者避免使用一些冗長、不順的被動語態文句。稍前我們看到的那些拗口不自然的例句,就是遵循這個原則的後果。 前後說法自相矛盾 另外,該書還常出現一些自相矛盾的說法,試舉如下: 首先,作者在34頁列出一些英文慣用的詞句,並建議撰寫科技論文者避免使用,因為用這種詞句會讓文章變得「生硬」且不清楚。但是在40頁,作者也列出一些和34頁的詞句結構一模一樣的詞句,卻表示如果科技論文寫作者使用這種詞句來表達文句和前一句的關聯,則這種用法是正確的。假如原本這些詞句的使用會讓文句變得「生硬」而不清楚,為何當我們用來表達文句間的關聯時,卻又可以清晰流暢呢?其次,作者在多次表示,文句「最重要的主題」應該放在句首,可是在第40頁以及第六單元,他又表示寫論文的人應該把「有連接性質」的片語放在句首。問題是,如果我們把「有連接性質」的片語放在句首,那麼就無法同時把文句「最重要的主題」也放在句首。 又則,在21~22頁作者特別強調,中國人不該模仿以英文為母語人士的寫作風格,應該以根基於自己的文化背景來寫英文文章。但是,他在109頁則說中文的「邏輯模式」和英文不同,並強調中國人寫英文文章時應該使用英文的「邏輯模式」(然而,作者所謂的英文「邏輯模式」──即在條件句中把「結果」移到「條件」的前面──本來就不正確)。如果中國人要根基於自己的文化背景來寫文章,又何須關心英文的「邏輯模式」? 傳統教學方式錯了嗎? 21~22頁的「新版附記」中,柯先生對書中不正統的修辭原則提出以下的辯護及說明。他說:「傳統的教學方式」過於強調學生參考外文書及期刊上的文句再加以應用。柯先生認為,中國人撰寫科技研究報告時應該避免「過度依賴並套用」外國期刊上的句型,因為中國人的英文文章要和以英文為母語者的水平相提並論,是一個「不切實際」的要求,假如中國人模仿以英文為母語人士的寫作方式,可能「陷入剽竊別人作品之嫌」。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柯先生認為「提供國內學生適當的科技論文寫作途徑,理當站在本國文化的觀點,而非著眼於以英文為母語者……本書首要提出者為『中文式英文』的句子結構本質,而非教導讀者如何寫出具有美國或英國風格的文句」。因此,柯先生說台灣的科技英文寫作課程不應該傳授「如何模仿具有母語風味的英文作品」。 這種說法荒謬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傳統的教學方式」當然要求學生學習以英文為母語的專家訂出的標準英文寫作風格,因為這種風格是唯一的標準(若非如此,台灣的學生何必找外籍老師輔導英文?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及同學學習不就可以了!)如果研究者模仿以英文為母語人士在專業刊物所使用的句型,他們並非剽竊他人作品,因為他的報告內容與別人不同。要求中國科技學者的英文文章比照以英文為母語人士寫作的水準並不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要求,而是專業刊物的要求本就如此(要知道,撰寫科技研究報告的人是大學教授與研究生,不是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學習外國語文寫作的不二法門就是多觀察,並模仿以該語文為母語的人所使用的正確句型及寫作風格。如果柯先生不贊同此點,他應該在書上說明他的觀點出自那些英文教學專家的研究或著作。 總之,此書的許多修辭原則並非正統英文寫作的原則,而且,書中英文文章在許多地方也未遵循標準英文文法及慣用法。最令人擔心的是,很多讀者會因為作者以英文為母語,而且該書的前幾頁列有十幾位國內知名大學教授和研究員的推薦,而認為這是一本好參考書。然而,一個人以英文為母語未必表示他了解英文修辭學或能撰寫很好的英文文章。至於推薦此書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科學家和工程師,而不是英文專家。這些推薦者在推薦之前似乎並未詳讀該書,或許只因為人情關係而決定推薦。 顧客自行當心 有人願意推薦或推銷此書是件很不幸的事,因為此書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學習書上的修辭原則與例句的讀者就會學不到標準的英文。更令人擔心的是,該書作者在書上表示此書為專書系列的首冊,而且最近聽說他正準備出版此系列的第二本書。在西方國家,當我們知道某個商人常常販賣一些品質不良的產品時,我們會用"Caveatemptor"(「顧客自行當心」)這句拉丁文來警告我們的朋友。台灣的學生購買英文參考書時,也需要記得「顧客自行當心」這格言。學生及大學教授應該特別留心,不要被《精通科技論文(報告)寫作之捷徑》之類不正統的英文書所誤導,也應該警告別人不要學習這書所傳授的不標準英文。 (本文轉載自《科技報導》第153期)


方先生建議,如要學習撰寫英文科技研究報告,可以參考《Writing Up Research》,R. Weissberg和S. Buber著(Prentice Hall,1990)。台北許多書局代售此書,包括文鶴、雙葉等。


方克濤先生係美籍人士,美國耶魯大學學士,台灣大學碩士,目前任職交通大學,教授科技英文寫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daneyl 的頭像
    chendaneyl

    冒牌自然老師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