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科學網
作者序:本文是發表在最近一期 IEEE/ASME J MEMS的一篇關於如何撰寫科技論文的文章。作者Stephen D. Senturia(MIT電子系教授)從自己作為論文作者和審稿人雙重角色的經驗出發,對如何撰寫科技論文發表了一些非常中肯也非常重要的建議。大家知 道,儘管IEEE系列雜誌在SCI中的影響因數相對基礎研究的雜誌還很低,甚至有的雜誌還不是SCI收錄期刊,但是IEEE系列雜誌在電子工程的眾多領域 中幾乎都是名列前茅的,其審稿非常嚴格。作者作為IEEE系列雜誌中幾個雜誌的審稿人、編輯,對這些雜誌有透徹的瞭解,因此,相信這些建議會對大家有些幫 助;同時,作者的建議是通用的,對其他領域的作者也會有所幫助。
如何避免審稿人的大斧-
摘要
編輯注: Stephen D. Senturia從1992年IEEE/ASME J MEMS(2002年影響因數2.8,譯者注)創刊以來就一直是該雜誌的編委會成員,並在1998年被提名為高級編輯。這些連同他1985年-1995年 作為IEEE T Electron Dev(2002年影響因數1.9,譯者注)Solid-State Sensors的編輯的經驗,作者已經累計具有17年作為IEEE雜誌編輯的經驗。這些年裏,Steve(作者名字的簡稱,譯者注)總結了論文作者們給審 稿人帶來的大量的問題,因此我們邀請他撰寫了下面的這篇“給作者的建議”,告訴大家如何使審稿人滿意,並且讓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同意論文發表。
摘要:根據Steve多年作為J MEMS編輯的經驗,本文是他給科技論文作者們的一些建議。如果能夠遵循這些建議,將大大降低論文在審稿過程中遭到拒絕的風險。本文的前提是有些事情會使 審稿人感到氣憤,並且一旦他們開始氣憤,就會做出消極和傷害性的決定。因此,作者用審稿人的“大斧”來比喻這些決定,並且建議如何避免它們。
如何避免審稿人的大斧-一、
序言
由 於這是我個人的評論,因此在後面的敍述中我將使用第一人稱,不過嚴格一些的作者不會在科技文獻中使用第一人稱。在我35年研究工作的生涯中,我撰寫了很多 科技論文,每次當我打開從雜誌編輯部寄來的裝有我寶貝一樣的手稿的信的時候,我總是迫不及待地拆開信封,結果是或者做一些小的修改,或者大幅度重寫,甚至 是判處死刑——只能把手稿扔進垃圾桶。
現在,我也已經作為編輯和審稿人有17年了,從我審過的無數的論文和與論文數量幾乎相等的不幸的作者身 上,我感覺到審稿人打擊或者拒絕某些論文的根本原因還是這些論文確實存在很多缺點。即使不是絕大多數,也是很多作者都不同意這一點,至少現在。因此,我想 如果我能夠給出一些實際的建議使他們能夠避免審稿人的大斧和致命一擊,將會對論文作者們有所幫助。
一篇科技論文的主要目的是與感興趣的讀者交流新的資訊,並教給他們一些新的知識。許多作者忘記了這一點;相反,他們把寫作過程視為炫耀自己、讓讀者注目他們的機會,甚至於從某種程度上影響 讀者,例如給出了太多或者太少的內容和材料。考慮到論文的種類比較多,我這裏選擇一個實驗論文作為假設的例子。這個文章的作者對實驗方法進行了一點小改 進,然後用這個方法得到了一些新的結果,並把這些結果與同樣也只是對已發表的理論模型做了一點小改進而得到的結果進行對比。(呵呵,很精闢的例子,譯 者)。用這個實驗方法,作者觀察到了一些改進模型無法解釋的現象,他們確信他們已經理解了為什麼這個現象會出現,希望給出他們自己的解釋,儘管他們尚未做 過權威的實驗來證實他們的假設。
如何避免審稿人的大斧-二、
提綱
那麼作者們如何考慮安排和撰寫這篇論文呢?我給出一個簡單的提綱列在下面,同時給出一些更為深入的討論:
n (幾乎)沒有任何事情是新的
n 依賴與可信度指數
n 謹慎使用投機性辭彙
n 不要學朗費羅
n 不要把兔子從帽子裏拿出來
n 徹底挖掘所有的金礦
n 記住:審稿人都是不善辭令的,作者(某種程度上)是偏執的
違 背後面每一條提綱下面所解釋的原則都會導致審稿人生氣,一旦他們開始生氣,他們就會拿出大斧,並有目的地揮舞砍去。我從來不相信一篇論文已經寫到無法再提 高的程度,也許一個正常的審稿人可能會認為作者已經基本完成了一個較高水準的研究工作,但是一個發怒的審稿人卻比這個正常的審稿人更能夠發現問題,不管是 研究工作內容還是寫作方法。如果這樣使審稿人更加生氣,顯然是十分愚蠢的。每個作者的目標都是讓審稿人的大斧一直放在鞘裏。
如何避免審稿人的大斧-三、
(幾乎)沒有任何事情是新的
地球人都知道現在天底下已經沒有什麼新東西了,除了那些比較有信心的人自以為他的工作還是獨一無二的。也許偶爾還會有幾個真正獨特和令人驚異的結果發表以外,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別人工作的基礎上的。
每 個作者都有責任和義務寫清楚明確的上下文,以便讀者通過序論和文獻引用(是作者真正讀過的,而不是從其他參考文獻中簡單拷貝過來的)能夠知道你的新工作屬 於哪部分。如果作者不知道相關文獻,他應該上網去查一查。我曾經告訴我的研究生,“首先決定你做什麼,然後去圖書館找找!”他們也許找不到他們做的,但是 可以找到所有相關的材料,仔細閱讀這些材料來確定真正相關的子集,這些需要引用。另外有一些原則需要遵循:
>如果你有一個主題相近的論 文已投給會議正在審稿或者已被雜誌接收但尚未印刷,你有責任告訴編輯和審稿人並且提供該論文的影本幫助審稿過程的進行。如果審稿人發現你有相關論文掩藏 起來——也許這是使審稿人氣憤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這是真正的氣憤——審稿人會認為你在欺騙審稿過程,於是大斧來了。
>如果一 個文獻與你的研究足夠相關而使你引用它,那麼它和你的結果也是相關的。許多作者在論文開始堆砌很多參考文獻進行裝飾,但是後面卻從來不把自己聲稱的新結果 與引用文獻進行對比。這會使審稿人非常惱火,真正的非常惱火。科學進步是依靠不同研究者對結果進行證實和對比,如果論文的工作沒有一點與前人的比較,審稿 人會很惱火,於是他們會抽出大斧。
如何避免審稿人的大斧-
四、依靠可信度指數
科學進步的本質是結果的可信度,這些結果能夠被不同的研究者重複和檢驗。如果這樣定義的話,那麼真正新的研究結果在被別人重複以前是沒有經過科學驗證的。這就引出了可信度指數的概念。
前 面假定的論文在實驗方法和理論模型都有些小改進,並出現了一些比較奇怪的結果,在編寫這個論文的提綱的時候,作者應該仔細考慮提綱不同要素的可信度。顯 然,已經出版的文獻結果(姑且不管它正確與否)是高度可信的。另外基本物理規律、已經建立的理論和模型,以及被廣泛使用的實驗方法等也都是高度可信的。所 有這些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指數。
與此相反,新東西的可信度指數是非常低的。如果一個結果還沒有被其他人重複,那麼它就不是已經“確定的”,因此 不如已經被同行驗證的結果可信,而作者關於新結果的猜測和想像則是最低的可信度。但是如果一個新實驗結果在論文裏有足夠多的證明,審稿人可能會接受它,即 使他們不同意作者對於新現象猜測性的解釋。所有這些導致了可信度指數原則,它能夠自動確定論文內容的順序。
>按照可信度遞減的順序安排論文內容。
如何避免審稿人的大斧-五、
謹慎使用投機性辭彙
讀 者可能會奇怪為什麼我在這裏對投機性辭彙感興趣。關於這方面的認識,我要感謝MIT的Arthur Smith教授。 我和他在70年代初期共同寫過一篇論文,他提醒我儘量不要使用被他稱為“投機性”辭彙的一些詞,如“obviously”,“probably”, “certainly”,“undoubtedly”等。這是因為從技術的角度看,如果你需要使用表示可能性的辭彙,這說明你不能無法證明你的觀點,而是 在進行假設和猜測。因此:
>如果你發現自己願意使用投機性辭彙,它意味著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因此這些材料的可信度自然非常低。用明確表示你在進行假設的辭彙來代替投機性的辭彙,並將相關的評論和低可信度的假設放在論文合適的地方。
如何避免審稿人的大斧-六、
不要學朗費羅
在 小說“路邊酒店的故事”中,作者朗費羅借用坐在酒店爐火旁的旅客的嘴描寫了一系列的故事。儘管朗費羅是一個極好的故事作者,我們在寫作科技文獻的時候不能 採用他的方法。這種方法確實比較吸引人,講個事實,再講一段故事來解釋一下事實;然後再講另一個事實和解釋它的故事,直到所有的事實講完。(特別是化學研 究人員比較喜歡使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錯誤的地方在於它與可信度降低原則相違背。因此,故事很好,但是那可能是虛構的;科學寫作需要的是不是虛構,而是 真實。要抵抗住現代朗費羅式的誘惑,把所有的高可信度內容都提出以後,再用類似“Discussion”或者“Interpretation”之類的標題 來表述你開始進行假設的部分。
如何避免審稿人的大斧-七、
不要把兔子從禮帽裏拿出來
我們都能回憶起孩童 時代坐在學校擁擠的禮堂裏,興奮地看著前來表演的魔術師從他的禮帽裏變出一隻兔子的情形。有一些科技文獻作者試圖去模仿魔術師,但是他們的這種表演卻很乏 味。他們把一個驗證性的實驗藏起來,卻引導讀者進入歧途,然後這時,也只有這時,他們才拿出讀者希望看到的能夠證明作者觀點的實驗。這種方法有兩個問題:
一是顯然與可信度遞減原則相違背,他們(大概)在一些低可信度的解釋後面才提出高可信度的材料;
二是這會給推理過程帶來很大的問題和缺點。審稿人頑強地尋找著缺點,卻遇上了從禮帽裏變出來的兔子。原則很簡單:不要這樣做。
如何避免審稿人的大斧-八、
徹底挖掘所有的金礦
想 象一下你正走在一個荒涼的峽谷裏面,拿著幾鏟看上去希望很大的泥土,把他們裝進罎子裏,然後在附近的一個小溪邊沖洗它們。這時你突然發現了幾塊金子,你非 常高興,於是決定跑到最近的採礦辦公室申請提出自己的所有權。於是,你對世界聲明你的所有權,但是很令人費解地是再也沒有回去挖掘那裏的金子。
如 果你這樣做,每個人都會認為你是個傻子,但是事實上,很多科技文獻作者恰恰沒有回去挖掘他們的金子。獲得好的資料要用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同時還有大筆費 勁心思得來的經費),這些資料就好比能產出幾個金塊的泥土。宣佈所有權類似於發表論文-通過這個過程你告訴全世界這附近有金子。考慮到這些資料的成本,如 果不努力找出所有的金子實際上一件非常傻的事情,至少,也要找出你已經挖掘的這些泥土裏的所有金子。
很遺憾,在我的觀點看來,很多作者過早地 放棄了從資料中獲得更多內容的機會。如果你能夠證明你對所獲得的資料說明什麼或者不說明什麼有深入的理解,儘管這可能對你挖掘到的金子能不能發表是不關鍵 的,但是你在審稿人那裏成功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了。例如,有的作者僅著眼于從能夠進行測量的信號,但是卻忽略了噪音譜可能會引起限制可檢測能力的資訊。另外 有些作者未能發現掩藏在結果下面的相互關係,這些關係或許能夠提供發現新的或者重要東西的線索。簡而言之,要有耐心。試著從資料中挖掘所有的資訊,即使它 把你推到假設和低可信度的方向。只要你明確地說明這些評論是假設的並且有潛在的興趣,審稿人會為你的勤奮和坦誠鼓掌。
如何避免審稿人的大斧-九、
記住:審稿人是不善辭令的,而作者(在某種程度上?
我給出一個關於如何對待審稿人意見的方針,作為本文的結束。
當審稿人抱怨文章的某些內容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來瞭解文章中的問題。不是所有審稿人的所有意見都是正確或者合適的批判,但是我敢說我遇到的批評中90%以上都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價值和益處的。
但是,審稿人是不善辭令的。審稿人經常非常惡劣地表達他們的想法,這使他們的意見看上去非常武斷和隨意,甚至反復無常。於是作者變得非常氣憤和偏執。那麼該怎麼辦呢?
作 為作者,你有責任逐條回復審稿人的批判意見。你對此所持的態度對論文能否順利發表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象有些作者一樣,你試圖威脅審稿人(或者編輯)不對論 文做任何建設性的回饋而投稿,審稿人(和編輯)都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把你放在一邊。我曾經見過很多例子,憤怒的作者有力地反駁審稿人的意見,但是最後 他們的論文卻沒辦法發表,因為他們沒有把反駁中的精華用於修改他們寶貝一樣的論文。自負妨礙採取建設性的回饋措施,而偏執則會削弱這些措施。
維 護自己工作的科學性是一項需要從謙遜和尊重別人已經建立的知識的基礎上來完成的任務。儘管這很困難,當你收到審稿人的意見的時候,壓住自己的火氣和反駁, 試著想想為什麼審稿人會在這一點上找麻煩?作為作者,如果你能夠指出為什麼審稿人會給出這個意見,你就能夠同時發現提高論文和使審稿人滿意的方法了。通 常,一篇論文的失敗不是剛好在審稿人提出問題之處,而是往往在其他的地方,如沒有精心安排的主題和評論的次序,或者在文章其他什麼地方省略了幾個解釋用的 詞等。閱讀審稿人的信的時候需要抱著非常虛心的態度,這能使你縮短論文發表的時間。
當然,有些審稿人的意見非常明顯的是錯誤的,如果你能夠非 常禮貌並且非常職業地處理相關的意見,編輯會比較容易同意你對審稿人的反駁意見。因此,我的建議是重新列出審稿人的每條意見和你對此意見的評論,以及你如 何在論文中進行修改的。如果你對此做了足夠好的工作和努力,編輯就有可能決定接收論文而不需要再把論文寄給審稿人重新進行審稿,這會節約幾個星期的發表時 間。另外,你因為注意審稿人不善辭令而建立起來的聲譽,會使你的職業生涯受益匪淺。
同時,下次你會寫出更好的論文。
Stephen D. Senturi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ambridge, MA 02139 USA
Feb 22, 2003.
我對研究的看法
首 先, 絕大部分Ph.D.學生都是主要靠獨立研究的. Ph.D.和master不同, 通常就算老闆可以給你指點方向, 他自己也沒法確定那個方向到底真的有沒有前途. 有很多看似有前途的方向最後可能因為太難而做不下去. 或者, 方向看起來很有前途, 做起來也很容易, 這樣多半有別人在你前面已經做過了. 科研是殘酷的, 別人做過了的東西你就不可以發文章, 沒有人會因為你是個新手而照顧你.
通 常, 導師的作用是可以告訴你這個領域的經典文章, 主要的結果. 最重要的, 他可以告訴你一個對這個領域的整體的理解. 比如為什麼有些文章做這樣的假設, 為什麼有些文章做那樣的假設. 有些看起來和實際相差很遠的東西, 為什麼會有人 討論. 其中的意義何在. 要建立一個這樣的圖景, 對新手來說是很困難的. 無論是Asst. Prof., 還是IEEE Fellow, 都可以在建立這樣的圖景上給你幫助. 當然, 這是比較好的情況, 有些Asst. Prof.有很大的發文章的壓力, 所以對學生push很厲害. 這未必是好事. 因為個人有個人的特點, 如果這麼push下去, 你會完全按照他的思路思考問題, 那麼他做不出來的你恐怕一樣做不出來. 而且, 通常簡單improve別人的paper是意義不大的. 有很多教授寫文章只在乎精髓思想, 小的improvement他們根本不在乎. 這裏的不在乎是說他們不在乎寫這樣的文章, 而且更加狂妄些的牛人, 會認為那些improvement人人都應該想得到, 根本沒必要寫. 作為學生, 你當然可以先做些這樣的工作, 加深理解. 但是不可以一直沉溺于追求文章數量. 那樣最終肯定不是好事.
我想更多的prof. 是不大真的深入到科研中的. Prof.的專案申請壓力很大, 對於他們來說, 重要的是提出預見性的想法, 提出科研的總體輪廓, 從而申請到專案. 這個輪廓甚至是錯的也沒有關係, 只要能騙到funding. 這個和學生的思考方式當然是完全不同了. 所以, 久而久之, 沒什麼共同語言, 也是正常的. 我覺得Ph.D.學生本來就不該在這些方面指望太多.
對於Ph.D.學生來說, 科研興趣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只要這些對頭, 早晚會有成果.當然, 人人都會有非常鬱悶的時期. 而且有時候你得到了一個非常精彩的結果, 卻發現別人去年剛剛發表了這個結果. 那種感覺真是很糟糕的. 不過, 環境就是這樣殘酷, 誰也改變不了. 同時, 雖然你有很大的發表文章的壓力, 你也一定要制定一個文章標準. 對於品質低於一定標準的idea, 你可以記錄下來, 但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去發表這樣的idea. 因為只有你真正在殘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你才能夠徹底體會科研的精神. 而且這對你將來只會有好處, 不會有壞處.
總之, 在建立了一定的對本領域的科研圖景後, 你一定會有一些想法, 覺得哪些方面可能會有進展. 然後你可以和你的導師討論, 然後你自己做一些嘗試. 最初的時候, 也許你想的問題要麼太難, 要麼別人比你先做出來. 不過, 誰都要經歷這些的, 當你理解越來越深時, 總會有屬於你的成果. 而且從那時候開始, 通常你已經對這個領域的最新發展比較熟悉了. 那樣你的idea通常很少有人能在你前面做出來的. 這時候你發的文章品質通常都不會很低了.
不 過, 如果你最初不經歷這些殘酷的過程, 或者你最初就忙於發表些簡單的improvement,你可能永遠也達不到後面的狀態. 有不少人討論文章被拒的感受. 其實, 如果你自己控制文章的品質. 當你明確知道你的文章品質高於大部分其他文章的時候, reviewer就算看不懂, 也不敢reject你的文章的. 這是我自己的標準, 至今無論是journal還是conference, 從來沒有任何reviewer表示過要拒我的文章. 雖然他們有時會提出很奇怪的問題. 但是你如果對你自己的idea有信心, 只要認真解釋, 最終一定會通過的.
希望對大家的討論有所幫助.
- Jul 29 Wed 2009 11:11
如何避免科技期刊審稿人的大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