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瑞典皇家科學院週二(7日)宣佈,一名美國科學家和兩名日本科學家獲得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日裔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和日本科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都在基本粒子誇克的研究上有突出成就。
美國科學家南部陽一郎(Yoichiro Nambu)1921年出生,現就職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恩裏科·費米學院,他在自發對稱破缺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其結果被稱為南部-戈德斯通定理。他首先把凝聚態物理方法運用於粒子物理理論。
日本科學家小林誠(Makoto Kobayashi)1944年出生,現就職於日本築波高能加速器研究社。另一位日本科學家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1940年出生,就職於日本京都大學理論物理湯川研究所。
現代物理學理論認為,在100多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時應同時產生同等數量的粒子與反粒子,粒子與反粒子在品質等方面相同,但在電荷等方面相反,兩者相遇便會湮滅同時釋放出能量。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科學家並未在現今宇宙中找到與大量物質等量的反物質。
1973年,小林誠和益川敏英提出了"小林-益川理論",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誇克的反應衰變速率不同。他們還預言存在6種誇克。
按照傳統,2008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今年12月10日舉行。
除和平獎頒獎儀式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以外,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都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日本人為何總得諾貝爾獎
新華網 ( 2003-02-13 13:17:00 ) 文/王沖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提出了“科學技術創新立國”的戰略目標及相應的政策措施。日本的科研人員數量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近幾年日本經濟不景氣,2002年度的財政預算總額比上年大幅度減少,但科技領域的預算不降反升。
日本科學家2002年一舉奪得物理和化學兩項諾貝爾獎。至此,日本得諾貝爾獎的總數已經達到了12個,僅2000年至今就有4人獲獎。照此推算,日本“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的計畫真的可能變為現實。
小柴昌俊:態度決定一切
2002年10月9日 ,76歲的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在東京的家中,得知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喜訊。當他告訴妻子這個消息時,他的妻子禁不住跳了起來,拼命鼓掌。她說:“我的丈夫為此苦苦等候了15年。”
從1987年開始,小柴就開始在東京大學基本粒子物理國際中心做研究工作。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監測器,深藏在東京郊外群山中的一座廢棄銅礦裏。
科學研究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合作,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小柴昌俊告訴記者:“取 得今天的成果,和我助手們的艱苦工作是分不開的。我在項目開始時就培養年輕的研究者,因為我知道沒有他們接上茬,研究很難成功。”在接受《朝日新聞》記者 採訪時,小柴重點提到了“責任”這個詞。他說:“我不止一次地告訴我的學生,他們必須樹立責任感,時刻想到自己的研究在花著納稅人的錢,半點都馬虎不 得。”
在2002年東京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小柴還應邀做了一場演講,他十分謙虛地告訴那 些大學生,自己從大學物理系畢業時,成績只是下游,他還邊說邊展示了自己大學時的成績單影本,除了實驗課得過兩個A外,其他科目考得都不怎麼樣——10 個B,4個C。這麼一個“差生”怎麼就攀上了科學的高峰呢?小柴是這樣回答的:“決定人的一生的,也許不是學習,而是積極工作的態度。”
田中耕一:沒人知道他是誰
所有的生物都含有包括DNA和蛋白質在內的生物大分子,“看清”它們的真面目,是科學家的夢想。如今這一夢想已成為現實。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分別獨立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從而分享了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令人吃驚的是,發明“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時,他只有25歲,當年註冊專利時, 他所在的島津製作所只給了他5000日元(約350元人民幣)的獎勵。獲得諾獎後,他說他並不期望得到公司的特殊獎勵,他說:“我不關心專利會帶來多少收 入,因為專利只不過是我的發明的官方證明而已。”
對於田中的個人工作和生活,日本媒體沒有太多的報導,甚至連2000年獲得同個獎 項的日本築波大學教授白川英樹也稱:“不知這個田中耕一是何許人。”人們只知道,他每天8點前到島津製作所上班,風雨無阻,一直堅持到今天。有意思的是, 他在得獎前後的惟一區別是,同事們現在開始稱呼他為“先生”了。
日本人發誓要奪諾獎
2001年3月,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畫。該計畫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當年10月日本科學家野依良志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日本政府更是躊躇滿志地重申了這一目標。2002年又是雙喜臨門,看來這個目標並非可望不可及。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日本於2001年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內設立了“研究聯絡中心”,甚至還邀請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專家免費到日本旅遊。日本人說自己大方,總是喜歡負擔客人的費用,但諾貝爾基金會的人感到受了侮辱,安德斯·巴拉尼(Anders Barany)說:“基金會有足夠的錢,到哪兒去也不需要別人出錢。”瑞典人認為,日本人的所作所為侮辱了神聖莊嚴的科學,其意圖“直白得前所未聞”。英國《觀察家報》則批評日本為了獲獎採取了非常“露骨”的宣傳戰術。
對日本“50年拿到30個諾貝爾獎”的狂言,包括主辦國瑞典在內的歐洲各國紛紛表示譴責。就連日本獲獎者野依良治也評論說,日本政府“沒有頭腦”,純屬“狂妄之言”。
日本人連續獲獎並非偶然
不過,2002年小柴昌俊和田中耕一的雙雙獲獎,的確讓人感歎日本的科研實力。至今,獲取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已經達到了12人,最近3年已有4人獲獎。尤其是在化學領域,日本人已經連續3年獲獎。照這樣發展下去,“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實在不是吹牛。
看一看日本的基礎研究,就會清楚它引人注目的成就絕非偶然。1998年,日本科學家發 現中微子有靜止品質;2001年,日本科學家找到了宇宙中存在“宇稱不守恆”現象的有力證據;克隆牛技術基本達到實用化水準;正在研製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 機“宇宙模擬器”。此外,日本在納米和新材料研究等領域位於世界前列,並參與了國際空間站和人類基因組等重大國際合作科研計畫。日本正積極在生物技術、生 命科學、資訊通信、航空航太、機械、環境、材料和能源技術等各個領域擴張。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家境多麼不同,孩子們的好奇心都是一樣的。這種好奇 心如果 受到鼓勵,可能引導一個人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教授高橋正征說,高中一年級的時候,他的作品沙丘植物研究曾獲學生科學獎,從此,他 迷上了植物生態學,一生探究植物奧秘。高橋說,在日本,不少研究人員都有年少獲獎的經歷。
以高橋所獲得的學生科學獎來說,從1957年創辦至今,它已經有了46個春秋。過 去歷屆學生科學獎均由民間主辦,2002年則是由負責制定日本科技政策的國家機構——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親自上陣。學生科學獎的獎金也大幅增加,最優秀的 “內閣總理大臣獎”從5萬日元升到50萬日元。在日本,這樣的獎項多如牛毛。這些活動提高了日本青少年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素養。出生于1959年的田中耕 一,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
日本並不只重視應用技術
在人們的印象中,日本只是一個善於模仿並消化吸收的國家。另外一點大家公認的是,日本是個應用技術強、基礎科學弱的國家。在以前,這樣的看法或許是正確的,但在金融危機和資訊化浪潮後,日本已經由模仿、改良轉向了自主、創新。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提出“科學技術創新立國”的 戰略目標及相應的政策 措施。在創新方面,日本既重視集體創新,強調團隊精神與合作,也開始重視個人創新,特別強調培養年輕人的創新精神與尊重年輕人的創新設想。日本學者已經意 識到人是創新的主體,有了創新的人才,才能創造出新觀念、新設想、新技術。近幾年日本經濟不景氣,2002年度的財政預算總額比上年大幅度減少,但科技領 域的預算不降反升。近幾年日本的科研經費也一直維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上,比率居世界發達國家首位。比如2000年,美國的科研經費為2280億美 元,日本為1305億美元。
日本的科研人員數量居世界第二。截至到2002年4月1日 ,日本科研人員達72.8萬人,僅次於美國的110多萬人。世界國際競爭力評價中心(IMD)將日本的綜合國力從國際排行第4位降到了第16位,但其科技單項地位一直保持在第2位,僅次於美國。
歷年華人諾貝爾得主
楊振寧
出生年月日:1922.9.22
獎項:諾貝爾物理獎
得獎年代:1957年 / 得獎年齡:35歲
得獎之研究內容:宇稱不守恆
李政道
出生年月日:1926.11.25
獎項:諾貝爾物理獎
得獎年代:1957年 / 得獎年齡:31歲
得獎之研究內容:宇稱不守恆
丁肇中
出生年月日:1936.1.27
獎項:諾貝爾物理獎
得獎年代:1976年 / 得獎年齡:40歲
得獎之研究內容:發現J粒子
李遠哲
出生年月日:1936.11.19
獎項:諾貝爾化學獎
得獎年代:1986年 / 得獎年齡:50歲
得獎之研究內容:化學動態學
朱棣文
出生年月日:1948.2.28
獎項:諾貝爾物理獎
得獎年代:1997年 / 得獎年齡:49歲
得獎之研究內容:發展雷射致冷捕捉技術
崔琦
出生年月日:1939.2.28
獎項:諾貝爾物理獎
得獎年代:1998年 / 得獎年齡:59歲
得獎之研究內容: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高行健
出生年月日:1940.1.4
獎項:諾貝爾文學獎
得獎年代:2000年 / 得獎年齡:60歲
得獎之理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錢永健
出生年月日:1952.2.1
獎項:諾貝爾化學獎
得獎年代:2008年 / 得獎年齡:56歲
得獎之研究內容:發現及發展綠螢光蛋白
歷年日本人諾貝爾得主
1. 1949,湯川秀樹,42歲,京都大學教授,物理學獎
2. 1965,朝永振一郎,59歲,東京教育大學附屬工學研究所所長,物理學獎
3. 1968,川端康成,69歲,作家,文學獎
4. 1973,江崎玲於奈,48歲,美國IBM研究所主任研究員,物理學獎
5. 1974,佐藤榮作,73歲,元內閣總理大臣,平和獎
6. 1981,福井謙一,63歲,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化學獎
7. 1987,利根川 進,48歲,美國麻塞諸塞州工科大學教授,生理學.醫學獎
8. 1994,大江健三郎,59歲,作家,文學獎
9. 2000,白川英樹,64歲,筑波大學名譽教授,化學獎
10. 2001,野依良治,63歲,名古屋大學大學院教授,化學獎
11. 2002,小柴昌俊,76歲,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物理學獎
12. 2002,田中耕一,43歲,島津製作所研究所主任,化學獎
13. 2008,南部陽一郎,87歲,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名譽教授,物理獎
14. 2008,小林誠,64歲,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名譽教授
15. 2008,益川敏英,68歲,京都產業大學理學部的教授,物理獎
台灣諸位, 共勉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