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自 1950 年代以來,有關月球形成的理論有好幾種,主要包括有補獲說、分裂說與撞擊說三種。 捕獲說主張月球原本唯一獨立的星體,但因行經地球時太過接近而被地球的重力所捕獲。但經由阿波羅計劃探測的結果發現,月球缺乏鐵、鎳與其他地幔的成分,與 小行星及其他太陽系中物體的成分完全不同,所以這個理論已逐漸被放棄。月球的組成和地球地殼物質有許多相同處,卻又沒有水及其他低溫揮發物。分裂說認為地 球曾經因自轉太快而分裂為兩塊,但問題仍然出在物質的化學組成上,如果月球真是從地球分裂出去的,那麼它的組成應與地球十分相似才對,事實不然,月球蘊含 豐富的鈦金屬,地球卻沒有,在月球上完全沒有的水,卻是地球上蘊含最豐富的物質之一。目前最廣為接受的月球形成理論為 1970 年代提出的撞擊說。它的內容為一顆火星大小的星體撞上了地球,其碎片混合著被轟出的地球物質在太空中混合形成了月球。根據超級電腦的運算顯示,這樣的月球 組成會與地球殼物質不同,因為它曾經歷高溫過程,所以像水和其他的低溫揮發物均不復存在,較重的物質很快地便回到地球上,留下較輕的物質組成了月球。在此 過程中地球與月球均經過高溫熔解,所以月球的形成必定發生在介於最古老岩石形成之四十億年與地球最早形成之 45 億年之間。


引用自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