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麻省理工學院教育理念及其啟示

引自科學網

圖為麻省理工學院校徽

來源:科學時報 發佈時間:2010-6-8 17:06:17
撰文: 別敦榮、李曉婷(中國)
 
麻省理工學院(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由一所工程技術學院發展到理工科大學,繼而再轉型為綜合性大學,走過了一條我國很多大學正在經歷的發展道路。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發展歷程中,每一次重大變革都是從教育開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變革一直是其發展、變革、壯大的主旋律。麻省理工學院以教育變革為其轉型之根本,由教育理念的更新促進教育實踐的變革,進而實現戰略轉型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國很多大學借鑒。
 
關注社會發展,勇於開拓創新
 
自大學產生以來,大學教育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關係是影響大學發展的主要矛盾關係之一。在古典大學漠視社會發展需要,現代大學輕視社會需要的時代,新生的麻省理工學院以社會發展需要為教育導向,創新教育理念,建立起一所“與眾不同”的新型大學,滿足了社會工業化進程對工程技術人才的迫切需要。
 
不僅如此,在其14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麻省理工學院不保守、不落後,勇於開拓教育的新視界,根據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新需要,不斷提出新的教育理念,進行新的教育實踐,長期引領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新方向,成為最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我國很多工科大學或過去行業部門舉辦的大學大都曾經經歷過麻省理工學院發展的第一階段,這些大學中的很大一部分在改革開放時期進行了或主動或被動的教育改革,試圖轉變過去單純的工程教育或技術教育的模式,以適應更廣泛的社會發展需要。但這種轉變並不順利,主要表現在學科專業雖然增加了,但教學卻與以往並沒有什麼差別,所謂的多科化或綜合化只不過拼盤式地多了一些學科專業而已。
 
借鑒麻省理工學院的經驗,我國大學應當加強教育理念研究,對自身教育工作與社會發展要求的不適應性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明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對教育改革的戰略、進程與舉措進行系統的規劃和統籌安排。尤其是面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發展所帶來的新的人才需求,應當建立什麼樣的與之相適應的教育體系的問題,要想清楚。應當創新教育改革機制,建立專家諮詢研究、院系廣泛調查、領導集思廣益的自下而上的決策和推行機制,強化基層對教育改革的責任心和參與度,調動基層的積極性。
 
給學生提供真正的實踐機會
 
作為一所以科技教育為特色的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注重實踐教育,從通識教育開始,就為學生開設科技實驗課,而且規定了必修課程門數和要求達到的學分數;在專業教育中利用豐富先進的實驗條件,將實驗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在課外活動中組織了多種研究、實踐計畫,如本科生研究機會計畫,獨立活動期,工程實習專案,媒體藝術與科學新生計畫等,為學生自主研究和實踐提供各種條件和方便,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又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和發展空間。
 
正因為如此,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的實踐能力超群,在科技創新、專案組織與管理、工程設計與領導等方面表現出超人的才華,其師生在20世紀歷次科技革命中作出了令世人矚目的貢獻。
 
我國大學長期重理論教育,輕實踐教育,在實踐教育中,又重驗證性實驗和一般的見習,輕創新性實驗和實戰性實踐。這樣導致大學畢業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普遍較弱。
 
我國大學應當扭轉重理論教育輕實踐教育的風氣,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根據學科專業教育特點,努力在校內和校外建立持久穩定、品質有充分保障的實訓基地,使學生能夠有充分的機會將所學習的理論和知識應用於實踐中,在實踐中豐富見識,發展才能。應當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教育條件和機會,在經費、場地、教師指導、成果展示等多方面提供便利,使課外實踐活動成為學生專業和社會發展舞臺的延展,為學生成才成人創造良好的環境。
 
在重視科學教育的同時注重人文教育
 
麻省理工學院教育的發展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對人的發展的意義作了完美的詮釋。
 
在麻省理工學院發展之初,儘管有一定的人文教育,但大多不成體系,也沒有形成風氣,直到 20世紀40年代後期,它仍然沒有形成重視人文教育的氛圍。這也註定了它在美國和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還不能達到頂峰。路易斯報告對麻省理工學院教育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誌著麻省理工學院的教育理念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使麻省理工學院又一次領導了美國和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
 
人文教育的加強使麻省理工學院完成了鳳凰涅槃的過程,它的人才培養開始走向追求科學與人文的和諧統一,這也使它成為了一所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的綜合大學。
 
我國大學由於受高度專業化教育模式的影響,長期形成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分而治之,在專業教育之外只開設少量的政治理論課和外語、體育等課程,即便實行學分制、推行文化素質教育以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我國大學應當切實轉變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大學生科學方法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大學生掌握認識、解釋、適應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養成一腔人文情懷,在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領導能力
 
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大學的根本職能在於培養人才。培養負責任的大學生既是大學對學生個人的義務,也是大學的社會使命所系。麻省理工學院將大學的教育職能與國家的興衰和社會的文明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致力於培養能夠擔負社會責任的領袖人才,為國家強盛安定、社會繁榮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麻省理工學院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領袖才能的培養融入到通識教育、專業教育以及一般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一進入校園就能萌發出高遠的社會理想、濃厚的社會責任和強烈的社會使命意識。這也是為什麼麻省理工學院眾多畢業生在社會上能夠建功立業,成就卓絕的根本原因。
 
我國大學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注重激勵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要求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學好本領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但在教育中,往往存在缺少落實,與課程教學聯繫少,與專業教育聯繫少,與社會實踐聯繫少等問題,所以,教育效果常常不盡如人意。
 
我國大學應當從現實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深入研究當代大學教育的特點和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將社會責任感教育融入到大學教育全過程,使每一門課程、每一位教師、每一次教學活動都能增進大學生的社會公德修養,提升其社會認知水準,昇華其社會使命感和服務社會的自覺性。
 
要有與全世界分享的氣魄
 
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通常它主要表現為學術的國際交流,更多的是學者之間留學互訪和合作研究等。麻省理工學院有著與其他大學共同的教育國際化實踐,但它的過人之處在于它充分利用了新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國際學術交流的便利,實施了 “世界的麻省理工學院”項目,使麻省理工學院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一流的虛擬大學,使不同時空的各國民眾能夠通過國際互聯網分享其優質教育資源,顯示出其與世界共用的博大胸懷與氣魄。
 
我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在教育水準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實施開放式教育的氣魄上可能存在更大的差距,因為即便同城同地、甚至一牆之隔的大學也難以相互共用教育資源。這樣的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固有屬性和時代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我國大學應當進一步改革開放,將學術的普世性作為重要的教育原則付諸實踐,將共用理念植入大學精神中去,努力擴大其開放性,拓展其共用覆蓋面,使其國際化特徵更加顯著地得到體現。應當改革各種阻礙教育共用的規章制度,從推進校內教育資源分享開始,逐步擴大到同城、全國,以至於走向世界,在共用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水準和品質,在共用中不斷創新和發展教育組織和形式,使教育具有更強的時代性、更好的適應性。應當進一步加強國際化教育,尤其是應當借鑒高等教育強國大學教育的先進經驗,改革教育教學制度,提高教育和管理人員的國際化素養,增強教育的國際適應性,吸引更多的國際學者和學生參與教育活動。應當加強面向世界辦學,尤其是以建設世界一流為目標的大學,要有與世界分享的勇氣和魄力,在開放共用中一方面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中國特色的優質資源,另一方面從世界各國的教育經驗中獲得創新和超越的動力與智慧,最終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學時報》 (2010-6-8 E3 國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daneyl 的頭像
    chendaneyl

    冒牌自然老師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