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力推薦--追星族的天空奇緣
* 作者:吳昌任,林詩怡/著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17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0829214
* 裝訂:精裝
序一
葉永烜 國立中央大學前理學院院長、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這本書是台師大傅學海教授的兩位高徒吳昌任、林詩怡夫婦檔的佳作。我很高興有機會能就這本書的內容寫一點評論,因為這本書說明有志願的人有哪樣事不可成功?有興趣的人生活中有哪樣事會不如意?
這本逾260頁的書可分好幾個重要橋段。起初是回溯昌任和詩怡少年時對天文的初次接觸和著迷。其中提到詩怡和兩位死黨合起來訂購牛頓雜誌,用來閱讀其中 有關天文和太空科學的新知。看到這(還只不過是第八頁)便覺得這一代的年輕人實在太幸福了。想我當年,不但沒有牛頓雜誌,連兩塊錢都沒有。假如你們不迷上 天文,實在浪費人生!所以在幾頁之後,看到昌任和詩怡在師大地科系的喜相逢,不由想到這是最合理不過的事。說來巧合,他們二人都是因為聯考數學分數不夠才 進入地科的,不無耿耿於懷之感,我自己卻覺得地科系是最難考入的系所。我唸研究所的加大聖地牙哥分校(UCSD),便是以海洋學和地科研究起家,在拉荷亞 海岸旁邊的地科院上課的研究生,總是意氣風發,有著高人一等的氣勢。此外,台灣的崇山峻嶺經豪雨後便帶來的土石流和氾濫,以及卡崔娜颱風於新紐奧良市所造 成的無比災害,在在都提醒我們要非常看重地球科學的研究。當賴以生存的大地環境受到無可縫補的破壞後,什麼美夢也得放棄。對不起,我是在這裡借題發揮,表 示我對地球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者的尊崇。再加上行行出狀元,要不然,我們也不會有如詩怡和昌任這樣的優秀青年,能夠合天文地理於一身,在台灣走透透,合歡 山、大雪山、小雪山、新中橫、中和…,上山下海地無處不觀星。書中描述他們萬里遙遙再次到澳洲中部的艾爾斯岩,只為觀賞那緣慳一面的南天星辰和追蹤彗星 C/ 2001 Q4和C/ 2002 T7的故事。請想想,有哪幾個人更能夠把大自然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我想這都是因為他們地科底子的緣故。
書中述及昌任在一次手術前,晚上夢到的都是地球之外的八大行星,無獨有偶的是,詩怡也在做同樣的怪夢,這些特異功能現在是應用在追星族的星八課。我相信 看完這章的讀者,晚上做夢都會想著星海羅盤、赤道儀、數位天文攝影相機、導星鏡、魚眼鏡在空中飄來飄去。這些非常紮實的觀星材料,都是昌任和詩怡結合他們 二人多年的寶貴實作經驗的精華而成。一定是追星族入門必備之書,也是天文老師和行家們的重要參考資料。
這本獨樹一格的書,事實上也是側 面紀錄了台灣追星族在近年的發展。一些在象牙塔中不食人間煙火的天文學家,大概尚未領略到社會大眾和媒體對天文新知的渴求。昌任和詩怡以參與者的身分描述 每次的流星雨、彗星和火星奇景,都是弄得人山人海方才落幕。這是一件很好的現象,很值得教育部和國科會思考,如何將民眾對天文和太空科學的好奇心,提升為 國家追求科技發展的原動力。 看完這本書有個感覺,便是自從昌任和詩怡進入師大唸書後,便好像沒有一天閒過。除了到處奔波,天南地北的快樂觀星外,還舉辦各種天文集會的講座。書中提到 我回到中央大學不久後,便受他們邀請,作了一次有關行星的演講,光陰似箭,眨眼便是七年的功夫,我自覺一事無成。但昌任和詩怡二人的成長和成就可是叫人驕 傲。可以特別一提的,有第一本本土天文雜誌《觀星人》的刊印、台北市天文學會通俗天文講座的舉辦,以及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成人教育的「星星月亮太陽」天文 學課程的開課。在在說明他們對天文學和科普教育的熱忱,實在不愧為傅學海老師的學生。但這一切對昌任和詩怡來說,可還只是開始。因為他們(大概是看到流星 的時候)許下幾個願望:一個便是要設立一個行動天文台,全台走透透,用來把天文知識介紹給在都市之外的廣大民眾;一個便是高山遠端遙控天文台,以求改善國 內中小學生學習天文學的環境條件。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想法。事實上,行動天文台的有無,很可能便是一個社會之國民教育是否發達和教育水平是否尚存有很大的城 鄉差距的指標。而遠端遙控天文台的概念,現在更演化成一個全球命名為Hands-On Universe (HOU) 的計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網站www.handsonuniverse.org。這裡希望昌任和詩怡可以開風氣之先,集合國內地球和天文教師的龐大力量,把這個高質量的天文數據網上教學方法引進台灣,並促使台灣參加這個國際組織。真的,就是有這麼多的事情需要年輕人來做。
當我唸到第111頁,昌任和詩怡用綠光雷射筆的光束認定星星的位置時,腦海中不禁想起以前讀到的武俠小說中,說到一些劍俠把江湖恩怨了結後,便到雲深不 知處的高山隱居。山下凡人偶爾在晚間看到閃閃青光,才知道他們正在論劍,用以養性怡情。這種意境,和昌任、詩怡及他們一同披星戴月的同好的逍遙生活很是相 似。但是塵世間事何時了,光HOU一事便夠忙一陣子了。好吧,我們便說定了!
序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傅學海
星空,一直是迷人的,而且一直在哪裡呼喚著,呼喚著追星族,呼喚著昌任、詩怡這種天文 迷。他們無法遏制心中的呼喚,攜帶著輕重裝備,遠赴高山、海外,尋找光害最少之處觀賞星空天體,並將之拍攝下來成為夢裡相思的回憶,也與眾人分享星空之 美。 昌任、詩怡是台灣少數橫跨專業與業餘界線的天文愛好者。他們除了拍攝天體,也進行許多制式外的教學活動、推動天文風氣,而且在深度上著力頗深,目前正完成 一座遠端遙控且具有連動功能之商業等級的圓頂天文台。看著他倆合著的《追星族的天空奇緣》,竟恍然像是看著自己過去十年間的一部分,才突然了悟在不知不覺 間,與他們兩人有如此長時間的重疊,共同推動了許多天文事,混雜了彼此的部分夢想。
大約在十年前,與一批中學老師們,從課堂教學開始, 一起進行過許多事,從天文觀測網、河瀚讀書會、天文實驗室、樂觀讀書會、永和社大,一路走來,有些激情已經淡去,有些仍在細水長流中。《追星族的天空奇 緣》為過去的所作所為留下了部分的「雪泥鴻爪」,留下了一些白紙黑字的「歷史見證」。
十多年來的經驗與體認,我深深覺得昌任、詩怡他們 處在我這一代與現在這一代年輕人之間,顯示了三代的某些特質。我這一代秉持了尊師的傳統,即使如我這般有叛逆個性的人,也大都盡心盡力執行所交付的工作。 但是新一代年輕人,則大都擁有強烈的自我,對自己想做的全力以赴,但是對老師所交代的事務,如果不獲他們認同,除非老師強迫,否則他們不會進行而任其擱 置。昌任、詩怡他們這一代,有自己的夢想,逐夢踏實;如果我說有什麼事要做,他們也不太質疑,而盡心去做。天文實驗室、樂觀讀書會、永和社大,都是在這種 情況下,一一實現落實。
「有事,弟子服其勞」的時代已經遠颺。現在的老師,無法像過去一樣將學生視為沒有個性的主體,須以理服人,而非 以師道之尊壓人。但是,我也要勸現在的年輕人,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須獲得你個人的認同才能進行。人生在世,除了個人興趣志業,還有一分責任,與對他人的牽 掛。我非常感謝昌任與詩怡兩人,沒有他倆,就不會有一些現在看起來有所成、有所得的事。
近年來,台灣本地人所撰寫的天文書籍漸多,是可 喜的現象。但是大都為介紹天文學、天文觀測或如何觀星之類的書。這本《追星族的天空奇緣》前半段卻是與眾不同,抒發了兩人的追星歷程與夢想,混合了相關人 士的「片羽」,帶動了本書的獨有的風格。風格中有情,文筆雖淡卻見情深。
當然,一本天文書,如果沒有天文儀器、設備、觀星,哪叫天文 書。昌任、詩怡兩人不是要寫一本散文,而是一本天文書。書中當然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星八課」,教你如何使用星座盤辨認星座、黃道十二星座與 星占學、望遠鏡的種類、雙筒望遠鏡的奧妙,甚至連綠色光束的雷射筆都提到了。 有了望遠鏡、赤道儀這些觀星利器,要讓它們發揮功效可不容易。這方面,昌任、詩怡可是從大學時候就開始接觸了,經過這多年,早已成為箇中好手了。說來慚 愧,我這個老師在這方面是遠遠比不上學生,只能說說。就像打撞球一樣,說起來頭頭是道,打起來可是一塌糊塗。他倆在本書中,配合畫面,一步一步詳實鋪陳, 任何有心人都能依據圖文,照表操課,完成基本的望遠鏡架設與觀測。
俗話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剩下的當然就是練習、練習、練習,達到熟能生巧的「天文望遠鏡達人」。
喜歡星空的人,遲早會想要拍攝美美的天體影像。而且,一旦開始,幾乎會有一段長達數年的狂熱期。望遠鏡、鏡頭、相機、快門線、底片、赤道儀、追蹤馬達、 極軸望遠鏡……要一一了解,並能上手成為「達人」可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嗯,對這種人,其實不用多說,他們自能在摸索、試誤中,快速精進,大約一年左 右,也就成為老鳥了。但是,好的望遠鏡操作說明,在初始階段,仍有相當助益。
時代一直在進步,天文觀測與攝影也已經進入數位化的世代,望遠鏡自動導星技術也已經屬於成熟產品。作者兩人也花了一些篇幅,敘述這些最新的技術與事後影像的處理。
最後一課「失敗為成功之母」,真是過來人的經驗結晶。成功就是一連串失敗的過程所累積而成的。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有價值的一點,是在描述步向峰頂的路上,伴隨著一些跌倒、錯腳、烏龍?的親身經歷,顯示失敗是每一個成功者的經歷,而且越成功的人,所經歷的失敗也越多。
看著學生成長、成功、出人頭地,心中自有喜悅,很高興昌任、詩怡兩人願與我分享他們出書的喜悅,相信他倆在未來仍有值得與我們分享的逐夢之旅、之情。人 的一生中,能獲得知己的不多,既是伴侶又能志同道合共逐夢想的更少。昌任、詩怡能得兼兩者,真是人生一大快事。讀他們所寫的《追星族的天空奇緣》,恍若往 事就在眼前,十年歲月霎時掠過心頭,翹首來時路,竟也走了長遠的路。這條路仍然蜿蜒崎嶇,走來仍然興趣盎然,精采好戲才正要開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