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水稻耐淹水的關鍵基因
改寫自科學網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實驗室於10月6日發表重要論文 “Coordinated Responses to Oxygen and Sugar Deficiency Allow Rice Seedlings to Tolerate Flooding”,發現水稻耐淹水的關鍵基因,揭開數千年來所有穀類作物中,只有水稻種子可在水中發芽及成長的秘密。
這篇研究的發現,對於目前全球種植水稻以淹水方式防治雜草,以及促進其他作物耐淹水的育種等範疇,都有重大影響。
論文刊登在國際專業期刊《科學—信號傳導》(Science Signaling),該期刊隸屬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集團,專門以報導有關分子生物、神經科學、微生物、生理學與醫學、細胞生物學等領域的最前端創新性論文為主。論文第一作者李國維是余淑美研究員的博士生,目前就讀於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研究團隊指出,淹水是一個全球性的重大災害,通常導致作物缺氧而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因此造成嚴重的農業損失。水稻是唯一耐淹水的主要作物,但是分子機制一直未被破解。
本篇論文重要的貢獻是清楚呈現“蛋白激酶”(CIPK15)為調控水稻耐淹水的關鍵基因。研究團隊發現,當水稻種子在淹水狀態下,將缺氧訊息傳遞到CIPK15,接著再調控細胞內具有監測能量多寡及感應逆境的多功能蛋白激酶 (SnRK1A),然後透過糖訊息傳遞途徑在水稻種子內大量製造澱粉水解酶(amylase)將澱粉轉化成糖,同時大量製造酒精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將糖發酵產生能量(ATP),使種子有足夠碳水化合物及能量而能夠在水中發芽。等小苗快速生長至水面可以呼吸更多空氣後,根部以同樣原理製造碳水化合物及能量,而使植株可在半淹水稻田中生長。其他穀類作物及雜草並無這些能力,因此無法在水中發芽及生長。
余淑美研究員指出,水稻不怎麼喜歡淹水,但是可以忍耐淹水。因此,傳統稻農的智慧是利用淹水方式去除雜草,可以大量減少人工及除草劑。因而目前全球80%的水稻田,藉此耕種方式來生產足以養活全球近半數人口的稻米。
此篇論文發現CIPK15對水稻耕作乃至人類生活的高度貢獻,由此可見。由於颱風等天然災害,常造成農作物淹水之重大損害,本研究也可以協助育出各種耐淹水作物,減少水損。(來源:生物通 小茜)
Science Signaling原文論文
Coordinated Responses to Oxygen and Sugar Deficiency Allow Rice Seedlings to Tolerate Flooding
Sci. Signal., 6 October 2009
Vol. 2, Issue 91, p. ra61
[DOI: 10.1126/scisignal.2000333]
Kuo-Wei Lee1,6, Peng-Wen Chen2, Chung-An Lu3, Shu Chen4, Tuan-Hua David Ho5, and Su-May Yu6*
1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s,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 Neihu, Taipei 114, Taiwan, ROC.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Chiayi City 600, Taiwan, ROC.
3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Jhongli City, Taoyuan County 320, Taiwan, ROC.
4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Wufeng, Taichung 413, Taiwan, ROC.
5 Institute of Plant and Microbial Biology, Academia Sinica, Nankang, Taipei 115, Taiwan, ROC.
6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 Academia Sinica, Nankang, Taipei 115, Taiwan, RO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