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片引自百度百科

引自維基百科
高錕,CBE(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香港物理學家,生於中國上海市,祖籍江蘇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區),擁有英國和美國國籍,現居香港。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有「光纖之父」美譽。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第二批外籍院士。

2009年,高氏與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埃爾伍德•史密斯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平

1933年,高錕出生於上海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律師,弟弟高鋙,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棟三層高的房子。入學前,父親聘請老師回家,教導高錕和高鋙,誦讀四書五經。10歲,高錕就讀世界學校(即今日的國際學校),需要讀中文之外,也要讀英文和法文,學校聘請留法的學者回來教授,高錕開始接觸中國之外的人事文化,他說:「影響很大!」。

童年的高錕對化學十分感興趣,房子的三樓就成了高錕童年的實驗室。他曾經自製滅火筒、焰火、煙花和曬相紙,最危險的一次是自己混合紅磷與氯酸鉀,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泥里,搓成泥炸彈。後來他又迷上了無線電,很小便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

1948年全家遷往香港,中學就讀於香港聖若瑟書院,後來曾考入香港大學。但當時的高錕已經立志攻讀電機工程,而港大沒有這個專業,於是他輾轉就讀了倫敦大學。1957年他畢業於帝國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理學學士學位,1965年獲得英國倫敦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1959年9月19日結婚。

1966年,在以無數實驗為基礎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信息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並提出當玻璃纖維損耗率下降到20分貝/公里時,光纖通訊即可成功。他的研究為人類進入光導新紀元打開了大門。為此,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愛迪生電信獎、馬可尼國際獎、貝爾獎、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和光電子學獎金等。

高錕在1987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1996年正式退休。退休後居於香港,並擔任香港特區政府科技創新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於1996年宣佈命名兩顆新發現的小行星為「高錕星」,以表揚他在科學上所做的傑出貢獻。最近,他花近十年時間完成的自傳翻譯成中文版本《潮平岸闊——高錕自述》出版。

2009年初高錕被傳患上老年痴呆症,其夫人黃美芸接受香港《明報》採訪時指高錕「老人家記性差」,時而忘記鎖匙或書本放在哪裡,不過情節輕微,認人、認路均沒有問題。

經歷

    *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1957年)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附屬標准通訊實驗室(1960年)
    * 香港中文大學
          電子學系教授及講座教授(1970-1974年)
          校長(1987-1996年)
    *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
          首席科學家(1974年)
          工程總裁、行政科學家(1982年)
          研究事務總裁(1986年)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0年)
    *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
    * 香港高科橋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1996年-)

學術榮譽

    * 美國矽酸鹽學會摩尼獎(1976年)
    * 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蘭亭獎章(1977年)
    * 英國蘭克信託基金會蘭克獎(1978年)
    * 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摩理斯•H•利柏曼紀念獎(1978年)
    * 瑞典艾力松基金會 L•M•艾力松國際獎(1979年)
    * 美國武裝部隊通訊及電子學會金章獎(1980年)
    * 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亞歷山大•格林姆•貝爾獎章(1985年)
    * 美國馬可尼基金會馬可尼國際科學家獎(1985年)
    *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85年)
    * 義大利熱那亞市哥倫布獎章(1985年)
    * 日本通訊及計算機促進基金會通訊及計算機獎(1987年)
    * 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法拉第獎章(1989年)
    * 美國物理學會新材料國際獎(1989年)
    * 英國塞薩斯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90年)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0年)
    * 日本創價大學榮譽博士(1991年)
    * 英國格拉茲高大學榮譽工程學博士(1992年)
    * SPIE金章獎(1992年)
    *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
    * 英帝國司令勳章(1993年)
    * 英國達勒姆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94年)
    * 世界工程組織協會傑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年)
    * 澳洲格理斐思大學第一服務榮譽博士(1995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
    * 第十二屆日本國際獎(1996年)
    * 諾貝爾物理學獎(2009年),獲今次獎項一千萬瑞典克朗的一半

新華網報導

09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光纖之父”為人類連通資訊時代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波義耳和喬治•史密斯。這是攝於2007年8月5日的高錕的資料照片。新華社/法新
在網際網路中暢遊、欣賞高清晰電視轉播節目、與千里之外的友人通話,又或者躺在病床上接受胃鏡檢查,這些事情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但人們可曾想到,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英籍華裔科學家高錕發明的“光導纖維”,即“光纖”。被譽為“光纖之父”的高錕,用他的發明為人類連通了資訊時代。
 
人們很早就知道,光能夠沿著容器中放出的曲線水流傳輸,也能夠在彎曲的玻璃棒中前進。這並非是光直線傳輸的特性發生了改變,而是因為光的全反射作用,即在特定條件下,光在彎曲的水流或者玻璃棒的內表面中發生了多次全反射,看起來好像光在彎曲前進。
 
進入19世紀以來,人類陸續發明了電報、電話等,長距離的資訊交換成為可能。而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越來越迫切需要尋找到一種高速、便捷,同時還要兼具製造成本低廉、信號損失很小的長距離資訊傳遞介質。
 
1966年,高錕發表了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開創性地提出光導纖維在通信上應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簡單地說,只要解決好玻璃純度和成分等問題,就能夠利用玻璃製作光學纖維,從而高效傳輸資訊。這一設想提出之後,有人稱之為匪夷所思,也有人對此大加褒揚。但在爭論中,高錕的設想逐步變成現實:利用石英玻璃製成的光纖應用越來越廣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場光纖通信的革命。
 
如今,利用多股光纖製作而成的光纜已經鋪遍全球,成為網際網路、全球通信網路等的基石;光纖在醫學上也獲得了廣泛應用,諸如胃鏡等內窺鏡可以讓醫生看見患者體內的情況;光纖系統還在工業上獲得大量應用,在各類生產製造和機械加工等方面大顯身手。
 
高錕的發明不僅有效解決了資訊長距離傳輸的問題,而且還極大地提高了效率並降低了成本。例如,同樣一對線路,光纖的資訊傳輸容量是金屬線路的成千上萬倍;製作光纖的原料是沙石中含有的石英,而金屬線路則需要貴重得多的銅等金屬。此外,光纖還具有重量輕、損耗低、保真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工作性能可靠等諸多優點。
 
今天,光纖構成了支撐我們資訊社會的環路系統。這種低損耗性的玻璃纖維推動了諸如網際網路等全球寬頻通信系統的發展。諾貝爾獎評委會這樣描述說:“光流動在細小如線的玻璃絲中,它攜帶著各種資訊資料傳遞向每一個方向,文本、音樂、圖片和視頻因此能在瞬間傳遍全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daneyl 的頭像
    chendaneyl

    冒牌自然老師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