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學教授憑什麼讓人尊重

引自《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09年第17期 評論)
■嵇少丞
 
德國人對大學教授很尊重。德國大學每個專業一般只有一個教授,理所當然地就是教研室的主任,其餘教研人員雖有博士學位,如果不換大學一輩子也不可能升上教授。
 
歐元之前的德國馬克上印著德國歷史上著名科學家而不是政治家的頭像。德國大小城市用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公園比比皆是。德國前總理科爾說過:“我們德國人對大學教授的尊重遠遠超過對商業鉅子、銀行家和內閣部長的尊重,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德國人為何對大學教授如此尊重?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教授們用他們的實際業績贏得了民眾的尊重,二是民眾從教授們創造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成果中享受到了實際的利益。
 
德國歷史上不僅出過康得、黑格爾、費希特、費爾巴哈、叔本華、尼采、馬克思、伯恩斯坦、考茨基等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還產生了提出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克勞修斯、X射線發現者倫琴、現代物理學大師普朗克、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等傑出的科學家,狄塞爾(柴油機發明者)、西門子(平爐煉鋼發明者)等才能超群的發明家,以及近代數學奠基人之一高斯、微積分創始人萊布尼茨、哥德巴赫猜想提出者哥德巴赫、解析數論創始人狄利克雷、黎曼幾何創始人黎曼等偉大的數學家。
 
德國之所以在科學界和思想界名人輩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很早就建立了完善的大學教育系統。早在19世紀初,普魯士教育大臣威廉•馮•洪堡便厲行教育改革,他按裴斯泰洛齊的自然本性發展個人天賦和力量的教育思想改組普魯士公立學校,把柏林大學建成科研自由和教學自由的大學,使之成為德國各大學效法的榜樣。洪堡認為大學是從事純科學的機構,大學的組織原則應建立在純科學的觀念之上,以使人的心智得到完整的訓練,創造性的思考,並從事符合道德原則的行動。
 
洪堡認為,大學的基本特徵有二:寂寞(獨立)和自由。寂寞意味著大學不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在管理和學術上自主。在洪堡看來,自由與寂寞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沒有寂寞就沒有自由。應用洪堡的教育理念,德國的大學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
 
除了理念之外,德國對教育的投入大且持續。19世紀初,普魯士慘敗於拿破崙的法國,雖然當時普魯士正在向法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依然拿出了最後一點家底,下決心要辦好教育。柏林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創立了,威廉三世不僅把豪華的王宮捐獻出來作為柏林大學的校舍,而且每年還為柏林大學撥款15萬塔勒。
 
在教育大臣洪堡為學校做的經費預算中,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作為建築費用,較多的經費則用於聘請有真才實學的一流教授,比人員工資預算還要多出一倍的是用於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預算。那時候,柏林大學一個教授的標準年薪是1500塔勒,足夠養活10戶手藝人家庭或兩戶中產階級家庭。洪堡明確提出:“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大學是研究學問、追求真理的地方,不是職業或技術培訓中心,更不是賣文憑的機構”。如此,“為科學而工作”成為柏林大學的校風。
 
在大學治理問題上,洪堡並沒有採用當今中國流行的招聘大學院長、副校長的“筆試+口試” 或“人機對話”的選才方法,而是自作主張地就直接聘請了呼籲推行全民教育的學者費希特出任柏林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於是這個大學的講臺上之後就出現了黑格爾、叔本華、格林兄弟、普朗克、愛因斯坦……
 
看到這裏,我們對德國人為何這麼尊重大學教授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像德國人那樣對自己大學的教授給予足夠的尊重呢?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大學的教授中沒有出現萊布尼茨、愛因斯坦、普朗克、玻恩等科學和文化大師,沒有發明汽車、火車、輪船、照相機、電腦、手機等,也沒有發現電、微積分和相對論。這裏既有體制問題,也有知識份子自身的問題,如果耐不住寂寞,熱衷於吹牛拍馬、混跡於世俗與官場,註定在科學上沒有創新。如果連抄襲、剽竊、弄虛作假都沒有人管,這種氛圍中又怎會出得了真正的成果?自身不爭氣,就怪不得民眾不尊重了。我們的大學真應該好好學學洪堡提倡的“寂寞與自由”。
 
(作者系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工學院教授,科學網博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daneyl 的頭像
    chendaneyl

    冒牌自然老師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