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ature] 和 [Science]發表的結
引自李永丹的部落格
李永丹
記得做學生時學校圖書館的[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雜誌是影印的,雖然資訊豐富,但這兩個看來是新聞性週刊雜誌( Magazine )。影印書刊要滯後3個月到1年,見到已成舊聞,因此很少認真閱讀,但偶爾翻翻,也能被刺激一下。記得當時對分形幾何的興趣,就是被[Nature]上的報導激起的。當時閱讀的,主要是新聞評論部分,也許這些雜誌發表的論文離所學專業太遠,現在想不起來曾經讀過其中發表的什麽論文和快報。
後來到了歐洲,系級圖書館有了及時到的原版期刊,才逐漸開始閱讀得多起來。兩個雜誌也到校園裏促銷,記得還曾訂過一年的[Science],才花了幾十荷蘭盾。接觸過促銷人員以後,才知道兩個雜誌是科學界的引導性雜誌。但看看周圍的 成名的 教授,絕大部分都沒有在這兩個雜誌上發表過文章,在實驗室也很少聽到關於這兩個雜誌的討論。到是記得一次和 Julian談起建議在這個雜誌發表論文,他用戲虐的語氣說,不必著急,你一輩子在這個雜誌發表一篇就可以了。那時Julian在荷蘭Twente大學做教授,在催化界如日中天,名聲貫耳。後來到了Nancy,一日看文獻機檢報告 (那時還沒有聯機的資料庫,只能定題委託檢索),看到南錫一大的同行在Nature上發表文章,題為低溫甲烷氧化偶聯制乙烯,報導在金屬催化劑上600 oC以下可生成乙烯,而我們DCPR在ENSIC的課題組當時在做甲烷氧化偶聯動力學模型,採用的是氧化鑭做催化劑,反應溫度要800 oC以上。討論工作時鄭重向Guy-Marie Côme教授彙報,我們的同事發明了反應溫度極低的催化劑,建議是否用這一新催化劑做動力學研究。Guy-Marie問“In which journal?”, 答 “Nature”, 答 “Nature? Then it’s not too late if we use it after ten years”。
從此才認真分析[Nature]和[Science]與其他科技期刊的不同,逐漸的理會了Magazine和Journal的區別。Magazine是針對大眾的讀物,兼有科普、吸引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和其他領域專家注意以促進合作的職能,因此必須吸引眼球和刺激興趣。Journal是專業性的,必須客觀的記錄研究的進程,面對的讀者是小同行,因此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文獻。
1992年底回國以後,由於國家需求,快速完成了職稱晉升,其時對專業和發表的理解仍然十分有限。記得是93年底,公示晉升教授職稱以後,一次請教先師張鎏先生,如何面對所謂教授的工作。先生給了很多中肯建議,其中之一是只給十分專業的期刊投稿。先生如神靈,後來回想起來,每每感激無限。
1995年以後,祖國逐步進入了學術大躍進時代。中國作者的名字也進入了[Nature]和[Science]的作者系列。開始幾年,很為他們驕傲,覺得國家給他們優厚的研究條件也是應該的。但漸漸的,感受到了不在這些雜誌發表的壓力,學校一再出重獎政策,獎勵在[Nature]和[Science]發表論文的作者,在基金會和各種政府組織的專案論證中,[Nature]和[Science]論文作者成為極大優勢。漸漸的,經常聽到領導語重心長的教導,永丹,你作文功夫很好,為什麽不到[Nature]和[Science]去發表論文?到2000年以後,竟然逐步成為一種歧視,似乎不在這兩個雜誌發表就不是專業人員,就不能在中國做科學研究。
然教授已做多年,學生也有多位,不得不考慮小組的生存。遂認真閱讀兩個雜誌的作者指南,對其中發表的Letters和Articles也著實研究了一番,特別是中國作者的大作,更作為學習的重點。然而,越讀越膽小,人造金剛、碳管儲氫之類的實在想不通。掂量掂量自己,還是在自己的專業雜誌發表的好,至少審稿人是小同行,在發表之前認真嚴肅的審稿,可幫助修正一時的衝動。
2009年7月16日 于安娜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