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家庭生活支援術

培養自學力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孩子,而不是放任孩子不管,有時父母適當的引導也是必要的。想要從根本上強化孩子的自學力,必須從生活面著手,共有四大要素:


要素1:自主、自律的生活節奏
 穩定的家庭生活,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除了攝取均衡早餐、多運動、盡情地玩之外,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以及固定的讀書時間。由於每個孩子的學習風格都不一樣,必須先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特質和需求,找出適合的學習節奏,同時對自己的學習步調有足夠的控制權。決定每天什麼時間寫功課,一回到家?還是等吃完晚餐?一旦自我決定的程度愈高,動機也就愈能內化。


 此外,只要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儘量由他獨立完成。藉由賦予責任和義務,例如:整理自己書包、打掃自己房間、準備明天上學該帶物品,或幫忙做家事等,讓孩子對生活和行為有更多主導權,增強自我管理的能力。


要素2:建構不求競爭、支持性的學習氣氛
 在環境安排上,要考量光線、空氣、色彩、溫度等因素,讓孩子能不受干擾地學習。同時,建構一個充滿信賴、強調自我成長而不求競爭的學習氣氛,可以啟動孩子「為學習而學習」的內在動力。


 至於辭典、地圖、百科全書、圖鑑、地球儀等參考工具,應該放在隨手可取得的地方。只要遇到不懂的字彙或問題,教孩子先利用周遭的工具書找解答,因為主動探究的能力是自學的根本。如果在辭典裡找不到解答,就試用別種方法,例如查百科全書或上網找答案,父母只在必要時提供協助。將辭典裡查過的頁面貼上標籤,隨著查閱的次數增加,辭典貼滿了標籤,孩子也逐漸看見自己的成長。這種下工夫解決問題所得到的滿足,會深深地留在記憶裡,要比大人直接給答案來得持久。


要素3:打造成功經驗,現學現賣
 成功的經驗──無論是哪一個學習領域,都能幫助孩子增強自信,激發學習動力。不妨多觀察孩子在哪方面表現得不錯,找出孩子的強項,加以強化,讓孩子體驗「我做到了!」的喜悅。


 如果能把所學的成果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也是一種強化的方式。例如,當低年級的孩子學會拼音和常用國字後,可鼓勵他們寫封短信給朋友或親戚,或者寫文章投稿,體驗學習所帶來的實際成果。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學習起來會更有自信,就算遇到問題也比較願意想辦法去克服。


要素4:啟動好奇心,分享美好的經驗
 與其老是抱怨孩子不肯主動學習,不如嘗試從孩子最感興趣的事物著手。只要孩子真的想要了解,學習就能持久深入。


 就讀台中一中二年級,今年在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獲得金牌的張睿哲回憶,爸媽從小對他的課業都採取開放的態度,鼓勵他自由探索。就算地科不是考科,也不會因此阻止他參加競賽。


 除了課本外,生活中到處都是學習的觸媒,可以和學校教的東西相呼應。例如:在家幫忙分東西的過程,可以學到除法和分母運算;坐火車的時候,打開地圖,看看火車目前行駛到哪一站,熟悉地理位置。甚至,將孩子期待的年度家族旅行交由他負責執行,舉凡旅遊地點、詳細行程表、負責訂票等,藉此訓練孩子自己蒐集資料、選擇使用學習工具的能力。


 一有空,也要多和孩子共同分享美好的經驗,像是參觀天文館、科博館、欣賞藝術表演等。偶爾讓孩子充當父母的老師,更能提高他的學習興趣。
 早稻田大學校長白井克彥建議,父母可用「發球策略」──多問孩子「為什麼」,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背後的原理,這樣他獲得的往往遠超過答案本身。


培養自學力的六大策略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學習的慾望和本能,讓孩子自己「想學」,是啟動這個內在動機的第一步。縱使每個孩子的學習風格不盡相同,但透過一些在家可以實行的策略,就能幫助孩子培養自學的能力。


策略1: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
良好的時間觀念是培養自學力的首要前提。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商店挑選一個他喜歡的計時器。一開始,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體會時間的長短,例如:設定十分鐘「倒數計時」,看看他在這段時間內能夠完成多少事;接著,要他自己先「預估」完成某項作業的所需時間,然後按下計時器的「正數計時」開始做作業,再和「實際」所需時間做比較分析,填入以下表格。如此經常練習,能幫助孩子了解不同作業所需的時間長短,進而預留足夠的時間,完成各項作業。


此外,刪去法能幫助孩子了解每天究竟有多少時間可供運用。先教孩子扣掉上課、校外活動、家庭出遊,當他發現可自行安排的時間比預期來得少時,就會比較珍惜時間。


 張睿哲說,國中有段時間因為功課多、活動多,每天時間都不夠用,於是他重新檢視自己的時間規劃,停掉一些沒有必要的補習,後來情況才有改善。
 「每日作息表」也是一種訓練孩子掌握時間的工具:和孩子共同制定確實可行的作息表,張貼在房間的顯眼處。如果接連幾天,孩子都無法依照預定時間作息,應找出原因並做調整。制定作息表的關鍵在於,由孩子自己制定時間規則,讓他覺得「自己做得來」,他會比較樂意遵守。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自然會提高。


策略2:設定目標和計畫,排出優先順序
 其次是教孩子如何排定學習的優先順序。請孩子寫下一日或一個月內要做的事,再依重要性和緊急性的程度排列出來:將最重要且最迫切的事列為「一」;重要但不迫切的事列為「二」;緊急但不重要的事列為「三」;至於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列為「四」。教孩子如何判別哪些事需要先做、哪些事可以之後再做。另外,不是每件事都得去做,要教孩子根據有限的時間做出篩選。


 學習要以目標為導向,目標要具體可行,例如:「我要把第三、四章的英文單字全背起來」,而不是「我要學好英文」。先問問孩子他希望設定什麼學習目標,共同做好目標約定,再依孩子的程度,分段設定可達成的階段目標和步驟,例如:「每天早上花十分鐘背誦英文字彙,每兩天媽媽抽考我一次」。接著,根據目標和所需時間,訂定每日和每週計畫表,並且定期檢視計畫有沒有用?還是要修正?擬計畫表的原則是,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做「該做的事」,以及他「想做的事」。


 隨著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就有信心去實現下一個目標,自然不斷地進步。不但要協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力,適度加以讚美,當孩子犯錯時也要寬容地看待,因為犯錯也是學習歷程的一部分。


策略3:有效的閱讀理解歷程
 閱讀是所有學習能力的基礎,在學好英、數、科學之前,要先教孩子「學會閱讀」。然而,閱讀是一個需要時間、長期發展的能力,除了必須從小建立親子共讀的習慣外,還要以有系統的閱讀理解策略做為基礎。


 有效的閱讀理解歷程包含五大步驟:首先,從頭至尾概略瀏覽一遍;其次,針對不明瞭的內容進行自問自答,集中焦點;接著是逐字逐句精讀,分出重點和非重點,並用劃線和做筆記摘要(用關鍵字描繪成放射狀的「心智圖」,可整理出容易記憶的重點)的方式,加深理解;接著回想所讀內容,進行背誦,以短時間、間隔多次的效果最好;最後,對內容進行全面通盤的了解,加以複習。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剛記住的事物在幾個小時之內遺忘速度最快,因此務必引導孩子養成當天及時複習的習慣。


策略4:反覆練習求精熟,用五感增強記憶
 光靠著課堂上的聽講,是無法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唯有經過反覆練習、完全吸收的內容才能在腦中根深柢固。一遇到不會的問題,就要重新複習基礎的內容,直到精熟為止。提倡「反覆練習」的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陰山英男認為,「運筆練習」(包含國語練字和數學運算)可為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但是必須先讓孩子了解「反覆練習」的重要性,這樣才不容易放棄。


 學習時應充分利用所有感官頻道:圖像較淺顯易懂,比文字更讓人印象深刻;朗讀可活化腦部,加深理解,除了要用眼睛看,還要用嘴巴唸,用耳朵聽。如果你的孩子是聽覺型學習者,那麼朗讀出聲會比默讀更有助於記憶。另外,將學習內容與已知的事物連結起來,也能增強記憶。


策略5:自我監控與自我評價
 自我監控就是觀察自己的學習過程,藉著不斷確認目標、選擇方法,有意識地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自我監督及修正。例如,孩子做加減運算時,錯誤率極高,這時不妨建議孩子養成驗算的好習慣。引導孩子自我提問:為什麽要這樣做?我這樣做對嗎?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法呢?哪一種方法最好?


 藉由自問自答的方式,孩子也能夠了解某種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幫助他持續朝目標邁進。例如:「如果今天我不練習拼字,把時間用來打電動,會有什麼後果?」於是他們明白:如果今晚不用功,明天的拼字考試肯定考不好。一旦孩子能對自我行為有所覺察並思考,就能提高自學力。他們會問自己:「對我而言,這樣做行得通嗎?」


 至於自我評價,不只檢視學習成果,還要教孩子總結經驗和教訓。不妨鼓勵孩子定期做紀錄並檢視,寫下自己想要改善的問題、列出錯誤的地方、檢討作業心得等:我學會了哪些知識、掌握了什麽技能或方法?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在解題中有沒有什麽遺漏或錯誤?將來如何避免?在日後的學習中要怎樣做比較好?藉由自我評價的過程,孩子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優、弱點,找出為何他們在某些科目表現很好、但在某些科目表現較差的原因。


策略6:適度自我獎勵,激發學習動機
 在設定學習計畫的同時,記得提醒孩子建立自我獎勵的機制。適度的自我獎勵,可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幫助他有效達成目標。知名教育心理學教授拜瑞.利莫曼發現,很多學業表現突出的學生都偏好使用這項策略。例如:每天讀書一小時之後,讓孩子有五至十分鐘的自由時間可以做點喜歡的事;或者當孩子學習告一段落時,請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獎賞自己,例如吃點心、聽音樂等。


 一開始訓練孩子時,可能會遭遇困難,不妨先和他玩一種「集點數換獎勵」的動力遊戲,提升學習動機:先共同界定比較困難的功課,每次只要完成一項就得到一點(可以用貼紙代替點數,會很有趣)。透過「每日評價」和「每週評價」,讓孩子不斷受到鼓舞,持續激發內在動機。等集滿二十、三十張點數(即達到某個目標或階段)後,就能獲得之前承諾的獎勵。值得注意的是,獎勵的標準應是孩子所付出的努力,而非考試成績。再者,每個孩子想要的獎勵未必相同,父母必須找出對孩子最具吸引力的「獎勵」。只要孩子的內在動力被喚醒,就要逐漸減少物質獎勵的頻率,或改用安排家族活動的方式來取代。


 最後,培養自學力不是一蹴可幾的,持續下去的關鍵在於,滿足孩子「關愛、自主和能力」三大需求,同時要把自己放在合作、而非監督的位置上,讓孩子知道有問題可以來找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