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臺大杜鵑花節系列活動即將於3月登場(98.3.2)


升學季節漸漸接近, 老師常常成為學生的鐵口直斷前途算命師, 其實老師又沒學過算命怎麼知道幾年之後的地球情勢, 決定唸什麼科系之前看看下面的文章也許可以有些體悟.


 


引自臧聲遠部落格


求職碰壁,不見得是自己條件差,也未必工作機會太少,而是你的一念之差所致。只要腦袋轉個彎,工作之路就可豁然開朗。


 


 為何別人很快拿到offer letter,你的履歷表卻石沈大海,連一次面試機會也沒有?先別怪自己學歷條件差,因為害你求職碰壁的原因,很可能只是以下的一念之差。
 
1)
情報蒐集懶惰症
     
「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同樣的道理,許多人求職不順,問題是出在懶得做功課,即使本身條件不差,卻連有哪些公司正在找人、哪些行業需要自己這種專長,都不肯花點功夫去瞭解一番。工作不會天上掉下來,職場如戰場,情報力決定勝負。就從現在起,養成閱讀財經新聞的習慣,勤跑就業博覽會與企業說明會,絕對有令你驚喜的收穫。
 
2)
不懂得包裝自我特色
     
從寫履歷到面試,除了要有真材實料,也要懂得自我行銷與包裝。不論你認為自己有多平凡,總會有12個特色或強項,即使學歷不如人,也許你口才與說服力強,也許你氣質談吐出眾,也許你天生具備親和力、熱情、心思細膩、富於耐心、有同理心等性格特質,也許你打工實習等實務歷練豐富,也許你在社團活動很活躍,甚至在校外比賽得過獎,也許你外型亮麗……,只要用心找,一定能找出贏別人的「優勢」所在。
 
3)
「學以致用」情結
     大多數上班族從事的工作,都跟在校所學無關。「學非所用」其實是多數派,反倒「學以致用」是少數派。如果求職範圍只限定在「本行相關」工作,等於把自己的求職路窄化。
 
     
職業種類數以萬計,學校科系不過100多種,絕大多數工作,都沒有直接對應的科系。而且,現在技術飛快進步,學校所教跟職場所需有很大落差,在學期間念什麼,已經不再那麼重要,重點是你到職場後學了什麼。
 
4)
「冷門科系」嚇唬自己
     70
%的工作是不限科系的。例如在科技業與傳統製造業,許多工作凡是理工科系皆可應徵;而服務業除了少數例外,也幾乎沒有科系限制這回事。尤其外商公司,更不在乎科系。如果你是名校出身,即使念的是冷門科系,企業照樣會另眼相看。在職場沒有所謂冷門科系,不要自己嚇自己。
 
5)
迷信大企業
 
  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大部分工作機會,都在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如果眼中只有知名大企業,不但職缺少,競爭也激烈,無異自討苦吃,對於二線學校出身者尤其不利。
 
 
  一家公司的薪資待遇、技術實力、發展前景、管理文化、培育訓練等,完全與規模大小無關。許多「股王級」的科技公司,規模都屬於迷你型;事業版圖龐大如力霸集團,還不是照樣被掏空?


 


  大企業有大企業的優點,例如管理制度化、人員素質整齊、公司資源雄厚、知名度可為個人加分等;但小企業也有小企業的優點,像是徵才條件寬鬆、容易獨當一面出頭天等,誰說一定要進大企業?
 
6)
不當的「真情告白」
 
  「我的生涯規劃是2年後到國外留學……」「累積一些實務經驗後,將來想要自己出來創業……」「希望在台灣有一定的歷練後,轉往大陸發展……」在新鮮人自傳或面試過程中,經常可見這類真情告白。有哪家企業肯當冤大頭,讓你抱著「過客」心態,把這裡當成跳板?這不是擺明「自尋死路」嗎!
 
7)
自信心與企圖心不足
 
  一個業務員若不相信自己的產品,怎麼可能說服顧客去購買?同樣地,一個應徵者如果沒自信,怎麼可能說服企業相信你?很多應徵者不是被企業淘汰,而是自己把自己淘汰。



 
  尤其學歷條件較差者,更是經常敗在「自信心」這一關。當你覺得自己「矮人一截」,行為表現自然會「矮人一截」。


 


   例如在履歷自傳中,名校學生常見的寫法是「我相信以我的專業,能為貴公司帶來貢獻」;非名校學生常見寫法則是「我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希望貴公司給我一個學習的機會」。在面試應答時,名校學生經常說「我一定能……」,非名校學生則經常用「也許」「好像」「我不確定」等字眼。企業會如何評價,答案顯而易見。


 


   「我渴望一份穩定有保障的工作……」許多應徵者這麼說。但沒有一家企業,會歡迎「公務員心態」的員工;企業要的是有企圖心、敢挑戰高目標的人。即使個人條件再優,若表現出一副「生平無大志」、「平凡最幸福」的樣子,企業絕對敬謝不敏。所以,求職時請拿出一點「鬥魂」吧!
 
8)
實務經驗白紙一張
 
  如果問企業主,會優先用一個學歷條件佳、實務經驗卻是白紙一張的新鮮人?還是用學歷條件較為遜色,但已有一定實務經驗的人?多數企業主毫不猶豫會選擇後者。
 
 
  現在企業已經沒耐心,從頭培養一個新人;更何況七年級生的流動率超高,企業即使有心栽培,一旦跳槽後,所有投資全部泡湯。因此,現在企業最愛有「即戰力」、能立即上場打仗的人,反映在徵才條件上,大多數職務都要求應徵者要有「1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這幾個字有如魔咒,斷送許多新鮮人的求職路。
 
 
  要如何打破這個魔咒呢?從學生時代就要透過打工實習,累積相關工作經驗。否則就用證照和作品,來證明自己有「即戰力」。
 
9)
放不下身段「低就」
 
  根據統計,台灣每個求職者有1.3個工作機會,雖然比不上往年,至少仍處於「事」多於「人」的局面。許多人抱怨一職難求,殊不知同樣有許多雇主抱怨一「工」難求。
 
 
  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技職體系升格改制後,學生在自我認知上,自視為堂堂「大學生」,不屑於「低就」過去以技職生為主力的工作,以至於生產線技術員、汽車與機械維修人員、營建業工地人員、室內裝修與水電人員、健康照護人員,都出現龐大的人力缺口。
 
 
  有人傳神地形容:「現在要找大學生,滿街都是;想找水電工,卻連一個也不好找。」
 
 
  這些被排斥的「低階」工作,收入往往一點也不低。連同各種津貼在內,科技公司技術員的月薪可達3萬元、手機維修師傅3.5萬元、建築工地4萬元起跳、健康照護甚至有5萬元的行情。只要肯「轉念」放下身段,不但工作機會隨處有,收入也可能超過碩士。事實上,以科技大廠的技術員來說,科大與技術學院背景的比例大增,甚至不乏農學院碩士去應徵。
 
10)
挑剔工作唯恐操勞
 
  不少新鮮人選擇工作,第一個先問「操不操」?比如從前會計師事務所,是財會科系畢業生的第一志願,但由於加班是家常便飯,如今竟然面臨招募困難、新鮮人流失的窘境。而營建業的現場工地人員,即使新鮮人起薪超過4萬元,卻因為要忍受風吹日曬雨淋,同樣是人才難尋。
 
 
  世上哪有那麼多輕鬆的職業?挑剔工作的結果,當然會求職不順!
 
11)
職業刻板印象作祟
 
  新鮮人對許多行業,抱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造成人力供需失衡。例如,模具是製造業的基礎,鴻海郭台銘就是從模具起家,而國內高價股族群中,機殼等模具業者更是精銳輩出,但機械系學生卻視之為「黑手師傅」的工作,不屑為之。同樣地,近年國際海運業呈現史上罕見的榮景,但海洋科系學生卻視跑船為「外勞」的工作,寧可到科技廠當小螺絲釘,造成海運業人才奇缺。
 
 
  有負面刻板印象的職業,也有正面刻板印象的職業,例如。即使出版業已淪為「血汗」產業,國小教師甄試錄取率也跌破1%,還是有無數新鮮人想擠進這類「高尚」的行業。


 


   又如就業博覽會上,職缺最少、薪水最低的文書行政工作,永遠大排長龍一職難求;但職缺最多的業務銷售工作,卻總是乏人問津;原因同樣是職業形象與刻板印象在作祟。


 


   放棄唾手可得的工作機會,卻跑去應徵「十中選一」、「百中選一」的職業,自討苦吃能夠怪誰?
 
12)
專挑「離家近」的工作
 
  包括精密機械、汽車零組件、運動器材業在內,台灣許多具備一流競爭力的傳統製造業,分布在農村和傳統工業區;而高科技公司則紛紛進駐新興園區。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地點偏遠、生活機能不健全,徵才不易成為企業頭痛難題。
 
 
  目前都會地區工作飽和,要謀得一份工作的難度提高。若克服「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心態,轉向傳統工業區或新興園區求職,將有許多工作機會向你招手。
 
13)
人力銀行萬能論
 
  「找工作,交給人力銀行媒合就夠了!」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調查顯示,弱勢族群如私立學校和技職體系學生,特別愛用人力銀行;而強勢族群如國立大學碩士,則偏重傳統的師友學長介紹,對於人力銀行的使用率反而偏低。


 


  弔詭的是,網路人力銀行的興起,讓雇主可輕易設定「關鍵字」,來搜尋履歷表,而且設定的關鍵字,不外乎是學校、科系與學位,雇主可以更便捷地,篩除弱勢求職族群,私立技職院校學生的履歷,可能連被打開的機會都沒有。


 


   有時求職者會很納悶:網路上這家公司明明開出職缺,為何條件很好的人去應徵,照樣全無回音?很有可能是招募活動早已結束,但職缺卻還掛在網路上。這種情形所在多有,造成求職者白費力氣。


 


  人力銀行媒合的最大問題,在於求職者是「被動應徵」,事先根本無從知道,自己履歷會被「撮合」到哪一家公司。對有些企業來說,寧可以「主動應徵者」為優先考量,至少他們對這家公司有所認識、而且產生認同感,才會主動上門應徵。


 


  網路媒合機制,製造出一大群懶惰的求職者,不肯好好花時間認識企業,完全交給人力銀行去「亂點鴛鴦譜」進行配對。眾所皆知,國內人力銀行的媒合精準度奇差無比,每個使用的人事主管,每天最頭痛的事情,就是會收到大批莫名奇妙、和招募條件相去甚遠的履歷,最後乾脆當成垃圾郵件殺掉。這就是你的履歷表的下場嗎?(96/03/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