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物理 (30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三名華裔教授當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冒牌老師註

:其中兩位竟然剛好都從事奈米科學研究...
改寫自科學網
2010年2月17日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公佈68位新院士名單,三位華裔教授上榜。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智慧化奈米探針

引自科學網
研發安全有效的腫瘤靶向治療的奈米探針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崔大祥教授研究組與任秋實教授研究組和安徽醫科大學張學軍教授研究組共同研發出一種生物相容性好、靶向性好、生物安全性高的智慧化的奈米探針。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Gate-controlled charge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a Au-ODT-Au junction.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班牙研究人員正嘗試以合併離子鹽以提高太陽效能。照片由Alphagalileo提供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new carbon nanotube filament is 100,000 times narrower than a standard tungsten filament (Image: SAKKI/Rex Features)


FIG. 1. The carbon nanotube lamp. The four upper images from left to right are ‘‘before’’ (TEM), ‘‘backlight only’’ (optical), ‘‘backlight with nanotube’’ (optical), and ‘‘after’’(TEM). The 4 m 4 m lower images are 4.7 V bias ‘‘nanotube only’’, taken with bandpass filters centered at wavelengths 600–1100 nm (50 nm increments). The lamp is visible to the unaided eye. Higher resolution TEM images (not shown) indicate that the 1:4 m long nanotube has 11 walls and an outer diameter of 13 nm.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BM展示運行速度最快的石墨烯電晶體

最高截止頻率達100GHz;為研發下一代通信設備鋪平了道路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anoTerra公司
http://www.nanoterra.com/
2005年創立, 主要致力於奈米和微米技術研發. 總部設在美國麻州劍橋.
公司主要由哈佛大學化學系Dr. George Whitesides 創立..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國奈米科技發展概況
科技產業資訊室 - David 發表於 2009年4月10日

奈米科技 (Nanotechnology)的重要性是全球有目共賭,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無不視奈米科技為國家科技發展之重要領域,並且投入各方面資源,以及各種策略 規劃來提升其奈米科技之發展。其中又以美國與日本的投入最為積極,佔全球奈米研發資金50%以上。以表1所示,自1997年起美國對於奈米科技發展投入最 多,其次是歐盟與日本。以全球投資趨勢而言,至2006年為止,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投入奈米科技的資金相較1997年時已達10倍之多。其中,自1997 年至2005 年的九年期間,美日兩國投資總額亦成長了10倍,由此也凸顯出美日兩國在奈米科技研發上仍居主導地位。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 鮑林大師的唯一遺憾與晶體的定義

引自中國胡盛志部落格
L. 鮑林(Linus Pauling 1901 – 1994) 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現代結構化學的奠基人. 他9歲失怙, 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兩個妹妹在美國波特蘭開一家小客棧謀生. 16歲時就近入俄勒岡農學院化學工程系學習, 論學校與專業二者都很一般, 但他學習刻苦用功, 靠勤工儉學完成學業, 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加州理工學院, 來到這個現代被稱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搖籃的學府深造, 於1925年以出色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 鮑林的第一篇論文是1923年報導天然輝鉬礦晶體結構, 用物理學衍射實驗方法測定晶體的結構是他的強項, 但他沒有滿足於單純測定結構發表論文, 而是根據掌握的文獻及時地總結晶體結構的規律, 於1929年發表複雜離子晶體結構的”鮑林規則”. 與此同時, 他將剛剛出世的物理學新理論量子力學用來揭示原子接合成分子的化學鍵本質,這些成果標誌現代結構化學和量子化學的誕生.
1933年生物學家T. L. 摩爾根為加州理工贏得了第二個諾貝爾獎, 生命科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鮑林不失時機地瞄準蛋白質的空間結構. 1951年由他提出肽鏈的α – 螺旋模型, 為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結構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而於1949年闡明的鐮狀細胞性貧血病的分子機理, 表明生物學以至生理與醫學都可提升到分子水準的這一深層次,無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31年鮑林被加州理工提升為最年輕的教授,1933年入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但他從來不安心關在象牙塔里做學問,關心科學與社會的聯繫,和人們怎樣能活的更健康長壽些. 他是提出核輻射可能導致人類基因變異的科學家之一,還力薦人們每日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遠離感冒和其他病痛等等.
由於他積極從事反對核子試驗和美國政府的戰爭政策等多項活動,繼1954年獨獲諾貝爾化學獎8年之後再次獨獲諾貝爾和平獎,名聲大振. 但與此同時遭遇到很多同行們的冷遇,這出乎他的意料,政府甚至於懷疑他可能是共產黨員,當他於1963年準備赴挪威領取和平獎時一度被政府吊銷了護照.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家點火裝置”開始實驗 揭秘世界最強雷射產生過程

引自科學網
2009年4月,耗資達35億美元的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 National Ignition Facilty)正式開始進行相關實驗,並計畫於2010年最終實現聚變反應。屆時會將192束雷射同時照射在一個微小的目標上,是迄今世界上性能最強大的雷射裝置。英國《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網站4月13日撰文揭秘世界最強雷射產生過程。以下為全文:
 
“國家點火裝置”是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的庫存管理計畫的關鍵環節。在受控實驗室條件下,“國家點火裝置”將進行聚變點火和熱核燃燒實驗,實驗結果將為NNSA提供相關武器生產條件的實驗手段。這些條件對NNSA在不開展地下核子試驗的條件下評估並驗證核武庫的工作至關重要。“國家點火裝置”實驗將研究武器效應、輻射輸運、二次內爆和點火相關的物理學機理,並支援函式庫存管理計畫繼續取得成功。“國家點火裝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複雜的雷射光學系統,用於在實驗室條件下實現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聚變點火。192束矩形雷射光束將在30英尺的靶室中實現會聚,其中靶室內含有直徑為0.44釐米的氫同位素靶丸。發生聚變反應時,溫度可達到1億度,壓力超過1000億個大氣壓。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usion experiments at the National Ignition Facilty use a two-stage process called inertial confinement. First, clusters of laser beams are fired into opposite ends of a metal cylinder called a hohlraum (pictured), which contains a fusion fuel pellet. In about 15 nanoseconds, the hohlraum reaches about 3.3 million °C, yielding an intense burst of X rays. This burst implodes the target, compressing its core to the density needed for fusion (Illustration: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Security, LLC/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Department of Energy)

冒牌老師註: 看到這篇報導, 就馬上想起中研院原分所的汪治平教授的自製雷射...那是一個很有學術實力的實驗室(強場物理與超快技術實驗室).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研製奈米“鐵磁紙” 可製造微型機器人

美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出一種叫做“鐵磁紙”的奈米等級材料。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洲建國際奈米技術實驗室 欲引領奈米技術研究

改寫自科學網
2009年中,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葡萄牙總統阿尼巴爾•卡瓦科•席爾瓦、西班牙首相何塞•路易士•羅德里格斯•薩派特羅、葡萄牙總理何塞•索克拉特斯,以及西班牙科學及創新部部長克莉絲蒂娜•加門迪亞、葡萄牙科學技術及高等教育部部長何塞•馬里亞諾•加戈共同為伊比利亞國際奈米技術實驗室揭幕。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真的進入奈米時代了嗎
2009中國國際奈米科學技術會議側記

引自科學網
奈米化妝品、奈米電冰箱、奈米洗衣機、奈米布、奈米水……面對五花八門的“奈米產品”,普通公眾如同霧裏看花……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引自維基百科


照片引自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7/208764.html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single nanopore device was fabricated by growing SWCNTs at low densities on an oxidized Si wafer. We used cobalt catalyst particles with ethanol vapor as the carbon source in conditions most likely to produce high-quality SWCNTs with an outside diameter of 1 to 2 nm (30). A 700-nm layer of PMMA resist is spun on and reservoirs opened over selected tubes with electron-beam lithography. The exposed regions of SWCNTs were removed by O2 plasma etch. The SEM image of the device shows a 2-µm barrier before removal of the exposed SWCNT (arrows). Pillars in the reservoir support the PDMS cover.

Optical micrograph taken through a PDMS cover. The reservoirs (IR, input; OR, output) span the barrier between PDMS channels at an angle of about 60°. AM marks the location of one set of alignment markers.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肉眼看不見的氣體湍流照片

改寫自科學網
美國《探索Discover》雜誌報導,湍流(Turbulence)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象,只要有空氣就會有湍流發生。可是,雖然有些湍流很劇烈,但我們僅憑肉眼很難看到。在下列10張圖片中,讀者可以看到湍流這個不可見之物“現形”後的樣子。
 
1. 3D湍流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工程學教授拍下一組肉眼看不見的氣流照片

改寫自科學網 
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刊登了一組平時所看不見的照片。這些由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機械與核子工程學(Mechanical & Nuclear Engineering)教授Gary S. Settles 拍攝的照片,清晰的展示了平時我們所熟悉的一些事物周圍的氣流軌跡。如子彈射出時產生激波和氣流、機艙內發生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甚至還有蠟燭燃燒時的氣流動態。以下就是這組照片。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