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科學時報:柏林大學教育理念及其啟示

引自科學網 中國記者撰寫, 所以以下所稱"我國"均指中國, 不再多做說明註解.....

柏林大學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一座無與倫比的里程碑,它所煥發出來的光芒,照亮了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道路。研究柏林大學的教育理念及其在高等教育史上創造的奇跡,無疑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
 
柏林大學的輝煌是一個時代的輝煌,是德意志社會和世界現代文化科學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悲劇,更是德國社會文化的悲劇,柏林大學的遭遇是這場悲劇的一個標誌。柏林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的興起使柏林大學曾經創造的輝煌在新的時代又有了發揚光大的基礎。
 
以科研促教學
 
約翰•布魯貝克曾經說過:“每一個較大規模的現代社會,無論它的政治、經濟或宗教制度是什麼類型的,都需要建立一個機構來傳遞深奧的知識,分析、批判現存的知識,並探索新的學問領域。換言之,凡是需要人們進行理智分析、鑒別、闡述或關注的地方,那裏就會有大學。”但大學不只是知識活動的場所,而且還是教育機構。大學作為學術組織而存在,培養社會高級專門人才是其“原生功能”。柏林大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理念就是研究與教學相統一,它將研究融入到教育過程中去,使其成為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在柏林大學,學生不單純是知識的接收者,還是教師指導下的真理的探究者。教學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活生生的研究討論等理智活動。
 
我國大學曾經將研究分離出去,由獨立的研究部門去承擔,後來又將研究引進來,宣導建立教學和研究兩個中心。現在,很多大學的研究職能得到加強,對文化科學發展的貢獻更大,但研究離教學卻越來越遠,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科研和教學是“兩張皮”,各唱各的調,互不相干,有的大學甚至出現了以科研任務沖抵教學任務的做法。這種狀況背離了科研與教學內在的一致性,是一種短視的功利主義行為,不但不利於人才培養,而且也無助于科學研究的長遠發展。
 
我國大學應當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科研的教育意義,樹立科研是重要的教育手段的觀念,改變科研與教學“兩張皮”的狀況,大力推進科研的教學融合,充分發揮科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融合,積極探索研究性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綜合性、新穎性和挑戰性,使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聽老師講課,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研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加課程種類,開發研討課、研討會等教學形式,改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類課程截然分開的傳統,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研討課等新的教學形式中發展認知,訓練方法,磨礪意志,昇華情操。積極支持大學生文化科學社團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科學活動氛圍,培養學生參與文化科學活動的興趣,使大學生文化科學社團活動成為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一種重要形式。改革相關管理制度和激勵制度,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在教學中進行研究性教學實驗,使研究教學、改革教學成為一種風氣,為教師探索教學與研究一體化教育理念的有效形式營造良好的氛圍。
 
“人”與“才”的培養相統一
 
大學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如果大學培養的人才才華出眾,卻缺少為人之道;滿腹經綸,卻缺少對知識和真理的敬仰;學貫古今,卻缺少科學的精神和自由的信仰,這樣的人才是不符合柏林大學的教育理想的。柏林大學創辦不久就開始顯示出巨大的人才培養功能,其根本原因在於師生都有一種境界,即微耳和校長所強調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應忘記,大學的學習具有遠大的目標:科學修養、道德修養以及豐富的專業知識。”毫無疑問,大學師生需要關注專業知識,還要重視科學和道德修養。為此,柏林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之一便是“寂寞”。“寂寞”意味著不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強調學術上的自主性。“寂寞”是從事學問的重要條件,大學的教師和學生應甘於寂寞,不為任何俗務所干擾,完全潛心於科學。正如洪堡認為的:“受到純粹科學的教育,是教育人們去進行自動的、創造性的思想,去進行符合道德原則的行動。受過這樣一種教育的人,以後在生活中也就是一個對集體最為有用而且最能作出貢獻的人,因為他擁有品格。”
 
我國大學不可謂不重視道德教育,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國大學的道德教育沒有與師生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而是在學科專業課程之外進行教育,將道德教育與學科專業課程教學完全割裂開來。因此,道德教育對師生在科學和學科專業方面的態度、精神和價值觀少有影響,常常出現有才無德、才高德淺的問題。人與才的分離是我國大學教育應當解決的突出問題之一,實現兩者的結合,造就一代又一代高素質人才,是我國大學教育發展的重要使命。
 
我國大學應當進行道德教育改革,將人的養成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充分認識到學科專業教育的道德養成功能,明確學科專業教育既是道德教育的途徑又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建立學科專業教育與道德教育之間的有機聯繫,從而使學科專業教育對提高師生德行修養發揮有效作用。應當改革德育課程,改變道德教育就是單純地教人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的傳統認識,將道德教育與個人人格的獨立性、理智和理性的發展、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養成結合起來,實現德與智、人與才的統一。應當改革德育方式和手段,樹立全員德育的觀念,使全體師生員工置身德育環境中,每一個人既是德育工作者,又是德育目的的體現者,通過德育實現全體師生員工道德的昇華。
 
追求卓越 會聚英才
 
柏林大學的創立並非學者們自發結社的結果,而是國家處於危亡之際,為了振興民族精神而採取的“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在物質方面所遭受的損失”的戰略舉措,“是國家重新締造時期的首要任務”。因此,柏林大學從創辦開始就承擔了為國家培育棟樑之材的重任,而它也不負眾望,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效率培育了一大批熠熠生輝的文化、科學英才。柏林大學之所以能夠創造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有諸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它志存高遠,追求卓越,以培育英才為目的。為此,在籌建柏林大學時期,洪堡遍訪各大學名師,盛情相邀,如此才使學校一開始就會聚了一大批一流學者。正因為有了盛況空前的師資隊伍,柏林大學得以後來居上,造就出世界一流的學術人才,從而奠定其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
 
我國大學,尤其是以創建世界一流為目標的大學,不能說沒有鴻鵠之志,也不能說不想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努力經年,卻收效甚微,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在於制度的羈絆。洪堡以國家教育大臣的身份為柏林大學廣邀名師,而其時各大學之間教師的流動亦為平常,這些都是柏林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條件。我國大學經過了多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但教師的單位所有制沒有取得突破,人才流動仍然困難重重,想要的人進不來,不合適的人又出不去。還有的大學不以真才實學取人,以“門檻”取人。誠然,如果不能建設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只能是一句空話,永遠只是一個美麗的願景。
 
我國大學應當抱定宗旨,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對教育負責、對學生負責、對社會和國家負責的態度,以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為目標,大膽改革教師人事制度,實行能進能出、有進有出的教師聘用制度,堅決解聘不符合學校教育宗旨的教師,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勝任教書育人之責。應當改革教師評價制度,改變重量不重質、重門檻輕水平的評價標準,扭轉師資隊伍中存在的有文憑缺水準、有職稱沒成就的狀況。應當廣開人才引進管道,逐步建立國際化的師資隊伍聘用機制,在國際層面會聚一流人才,形成人才的國際流動局面。
 
給予“教”和“學”應有的自由
 
在人類文化與文明傳播史上,教和學在更多的時候都被看做是簡單的重複性勞動,教師和學生在傳授與復述的矛盾運動中演繹了文化與文明的代際傳承。德國現代大學賦予了教與學新的內涵和意義,開啟了教與學的新時代,在教與學一體化的教育模式下,師生都成為了文化科學知識的拓荒者,而教與學的自由便成為師生探求真理的前提條件。柏林大學將自由探索真理作為辦學宗旨,給予教師完全的教的自由和學生充分的學的自由,師生在學術自由的天地裏,探究文化科學的奧秘,發展自己的理智和道德。自柏林大學以後,教的自由和學的自由便成為大學教育的基本原則。
 
我國大學教育不自由,既缺乏教的自由,更缺乏學的自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受到來自多方面的限制,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經濟方面的,還有來自學校管理方面的。除此之外,還有來自落後的教育理念的制約。正因為缺乏自由,所以我國大學教育缺少活力,更缺少激情,師生不是在興趣的驅使下進行知識和智力活動,而是在完成不得不承擔的一種任務;課程整齊劃一,所謂的選修課成為教學自由的點綴;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啃書本,教學內容千篇一律,缺少變化,缺少創新,難怪錢學森感歎:“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我國大學應當賦予教育充分的自由,讓教育從各種外部和內部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師生能夠在一種寧靜、寬容、開放、和諧的環境中,切磋學問,修養德行,發展智慧,提升境界。應當給予教師更多的教的自由,讓教師在課程開設、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運用、教學活動組織等多方面擁有更大的自主權,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為教師採用研究性教學方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的自由空間,減少對學習的各種限制,消除從外部賦予學生學習的各種“功用”,使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意願,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學科專業和課程,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大膽探索,鍛煉意志,磨礪品格,拓展認知,掌握學問之道。應當改革教育教學管理,改變行政主導的管理模式,建立指導與服務體系,在指導與服務中體現和實現教育教學管理的價值,減少對教學的限制,為教師和學生及其教學活動營造一方自由的天地。
 
《科學時報》 (2010-2-23 B3 國際)



柏林大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柏林大學(其歷史參見條目 柏林洪堡大學)是德國著名學府(小說《圍城》中所稱的柏林大學),1948年之後因東西柏林的分治而分為兩部分。

原先柏林大學所在地在二戰後划給了蘇聯掌控的東柏林,部分師生為了追求學術自由而於1948年出走,在西方陣營的支持下又在西柏林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學。現今,國內外均將洪堡大學作為柏林大學的主要繼承人。

而原先名為腓特烈•威廉大學的柏林大學則於1949年改名為目前的柏林洪堡大學,以紀念大學的創始人、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兄弟。

冷戰時期的西方以柏林自由大學為正宗,而在冷戰結束後一般已經普遍認為柏林洪堡大學是歷史上柏林大學的繼承人。

目前這兩所「柏林大學」是完全獨立的大學,但逐漸在少數領域開始合作、合併。

    * 柏林洪堡大學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 柏林自由大學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dane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